2021年,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新的统计研究方法,预估了全世界鸟类的数量。

根据研究预估,地球上包括那些不会飞的鸟类鸸鹋以及企鹅等,总共的数量有500亿只。

总数量虽然庞大,但只有4种鸟类的数量超过了10亿只。

其中,谷仓燕子11亿只,环嘴鸥12亿只,欧洲椋鸟13亿只。最后一种也是最多的一种,就是家麻雀,它的数量达到了16亿只。

它们的数量多,但寿命却很短,平时在城市里也很多见,但为何我们却没见过它们的尸体呢?它们难道在死前会藏起来吗?

16亿只家麻雀

从山林到田野,从居民聚集区再到无人区,从城市到乡村,几乎任何场所都能看到麻雀的身影,而且多数都是家麻雀。

有意思的是,麻雀的数量虽多,可它们的活动半径却是固定的,而且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远。它虽然会飞,可每只麻雀的活动半径只有两到三公里。

在这个范围内,白天它在固定的地点觅食,夜晚则栖居在各种孔洞或者是树林中。像以前农村那种土坯墙房屋,房檐下的缝隙里都是麻雀窝。

由于活动范围有限,就意味着麻雀不像别的鸟类会长距离迁徙。哪怕是三五成群的活动,它们彼此也不会跳出固定的生活区域。

体型不大叫声很吵,关键是只会跳跃不会行走,这便是麻雀最独特的特点。

一年之中,像我国的麻雀都在夏秋季节产卵繁殖。一次性可产3到7枚卵,最多的时候可达到9枚。

总量大,每年又固定繁殖,这就保证了麻雀的数量一直不会下降。麻雀的平均寿命为1到3年,也有资料显示其能活13年。但总体上来看,由于体型弱小且天敌多,很多麻雀都不能活到自然死亡。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既然麻雀量大且每天都会有固定数量在死去,那为什么尸体不是到处都是呢?

不是看不到,而是没机会或者不关注

麻雀体型小,即使死去后尸体没有被其他动物吃掉,很快就会腐烂,从时间上来看,留给人们看到它尸体的机会小。况且它不像别的大体型动物,尸体会引起关注。

从不同地域来看,城市地区的麻雀在死去后,有一部分因为掉落在主干道上,会被来往汽车碾压成肉泥直至变成灰尘。这些麻雀尸体即便被看到了,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城市地区每天都有环卫工人在清扫,马路清洁工有很大概率看到麻雀的尸体,但因为他们的及时清扫,其他城市居民看到的机会就少了。

至于在乡下,人们看到麻雀尸体的机会就更小了。它独有的灰褐色羽毛,当尸体掉落在野地的时候,很容易和周围的土壤、落叶等杂物混在一起,从视觉上来看不会引起关注。

而且乡下其他动物也不少,麻雀的尸体也许还没有腐烂,就已经被蛇、野猫等动物吃掉了。

说到吃,还有一个因素显示大量的麻雀在生前就被吃掉了。2021年初,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国内城市中的流浪猫,每年能吃掉121亿只各类动物,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麻雀。

虽然有人质疑该研究数据不严谨,但近年来城市越来越多的流浪猫,确实威胁了很多鸟类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麻雀还没有迎来自然死亡,可能就被猫吃掉了。即便是死后,尸体也可能会被猫吃掉。

所以综合来看,不是麻雀的尸体凭空消失了,而是因为各种原因使得人们没机会看到。

事实上,像城市地区多数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屋子里活动,原本看到麻雀等动物的机会就少,想要看到它们的尸体,这种概率就更小了。

乡村地区人们户外活动的时间虽然多,可麻雀属于最常见的鸟类,日常生活中谁都不会去刻意关注它。

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有人去关注麻雀的死活,更不可能在看到它的尸体后,会像黛玉葬花一样,给麻雀安排一场体面的葬礼。大概率的情况是要么无视,要么把它的尸体随意丢弃。

所以对麻雀的无视,符合多年来人类的态度。更何况,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类对麻雀还是又喊又打,就更不会在乎它的死活了。

德国的“麻雀人头税”

不少人以为,我国上世纪50年代消灭麻雀,是最大的集体行为。可事实上,我们当年的灭麻雀运动,仅仅是西方人玩剩下的。

实际的情况是,历史上的欧洲和美国人,杀麻雀的花样比我们多多了。

从现有的历史资料看,欧洲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德国和英国等国家,曾经大规模的杀过麻雀。

最早大规模杀灭麻雀的是德国,因为从18世纪开始,德国国内的麻雀数量在逐年增加,而麻雀数量的增加,跟人类的一系列活动有关。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世纪的德国,麻雀的数量还不多甚至不常见。此后在欧洲随着枪械的发明,尤其是猎枪普及后,人类开始大量猎杀各类猛禽和陆地上的捕食动物,这使得麻雀天敌的数量大大减少。

此外,欧洲自19世纪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马匹被运用到交通运输系统中。而马粪又是麻雀主要的食物来源。天敌的减少和食物的充足,麻雀自19世纪便在欧洲大规模繁殖。

如果从更长的历史周期去看,欧洲在经历了15世纪到17世纪的小冰期后,人口开始快速增长,粮食产量和居民点都在增加,所以也促成了麻雀数量的增加。

无论如何,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德国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人们,都非常厌恶麻雀这种鸟,因为人们发现它在大量的啄食即将成熟的粮食。

为了防止麻雀可能导致的粮食减产,彼时的德国政府甚至还推出了“麻雀人头税”。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个人每年,必须捕杀一定数量的麻雀。

英国虽然没有开启政府灭麻雀的模式,但英伦三岛上在19世纪,对麻雀的猎杀也是到处展开。

甚至于后来美国人打算把英国麻雀引到美洲时,英国人还有些困惑,因为本地人都在花大量的金钱来灭麻雀,不知道美国人要用它做什么。

至于美国人对麻雀的态度,则是过河拆桥式的实用主义。

灭麻雀和排斥华人

北美原本没有麻雀,从19世纪50年代,美国才系统性从英国引进麻雀。以至于在早期的称呼中,美国人将其称为“英国麻雀”。

之所以要引进麻雀,是因为美国东部地区一种毛毛虫泛滥,人们认为麻雀可以消灭这种虫类。

起初,引进的麻雀确实吃掉了虫子,为此波斯顿还给麻雀修建了纪念碑。但美国人很快就发现,麻雀繁殖速度太快,把本地鸟类的生存空间夺占了。

更有意思的是,麻雀在美国的扩散,是从城市向农村地区进展的。因为麻雀被引进的初衷,就是为了消灭城市的害虫。所以在早期,美国的麻雀还有“城镇鸟”的绰号。

但随着麻雀迅速发展,它们先从大城市扩散到小城镇,又扩散到农村,最终扩散到农业种植区。

美国人蓦然发现,这些麻雀不再吃虫子而是改吃粮食了。而且麻雀的粪便还污染了各种建筑物表面。一时间麻雀从益鸟变成了害鸟,甚至有美国人将其称为瘟疫。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美国从19世纪末开始大量消灭麻雀的时候,在美的华人也成为被排斥的对象。

彼时在美国流行的“黄祸”这个词,既是形容麻雀的,也是用来形容华人的。因为本土美国人觉得,麻雀的习性跟华人一样,适应环境能力极强,又能大量繁殖。

19世纪末,美国出台了排华法案,彼时还有人建议,政府应该出台排麻雀法案。

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不得不承认,麻雀已经在北美扎根,是根本杀不完的。

梳理杀灭麻雀的时间脉络,先是欧洲之后是美国,再然后是苏联以及我国。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灭麻雀的运动虽然轰轰烈烈,但相比于欧洲和美国,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从1955年开始,到1960年便结束了。

结语

综合来看,正因为麻雀是杂食性动物,它从植物种子到虫子都吃,所以才导致人类对它又爱又恨。

但从我国的历史上看,我们并不像西方人,用太过功利的眼睛去看待麻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并没有把麻雀看成是害鸟,只是将其视为与人类相伴的常见鸟类。

从晚清开始,各地也渐渐把麻雀看成是害鸟。零星的捕杀肯定存在,但并没有大规模的集体捕杀行为。

对待麻雀的复杂态度,事实上是人类过度强调自我,而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类似麻雀这样,被人类爱和恨包围的动物还有很多。

只不过因为麻雀适应性强,近代人类的捕杀,并没有对其种群构成生存威胁。而现在,麻雀的存在,更多是被多数人无视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