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大清盛世只剩下一个空壳,距离拉下帷幕也就差个川楚白莲教起义。按说乾隆在位期间,惩治腐败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封疆大吏被明正典刑或赐自尽的就有二十多名,几乎平均下来一年就有一名省级军政大员落马。
惩治腐败的手段如此之严,为何还是遏制不住吏治腐败之风呢?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刚刚去世,嘉庆皇帝就给出了答案,他在谕旨中说:“大抵进贡一节,是为吏治之害”。
乾隆朝的进贡实则是变相的勒索
历朝历代,臣民向皇帝进贡本属平常。皇帝富有四海,各地官员将本地特产进贡给皇室享用无可厚非。但是在乾隆以前,各省官员进贡都是有明确规定的,只限于地方特产,如江浙的丝绸、广东的药材、江西的瓷器、安徽的徽墨,等等。
进贡的本质是“天下之物,尽归皇帝”,在享用的同时也表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康熙时期,对进贡有严格的限制,各省只有总督、巡抚、将军才有资格进贡,且贡品的采买不得动用官银,必须是自掏腰包。这一规定,使得进贡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让官员和百姓有太多的负担。
乾隆即位之初,生活作风还比较俭朴。随着国力的不断提升,从乾隆十六年首开南巡之后,各省进贡的性质发生了质的改变,此后的四十多年时间中,进贡成了吏治败坏的一大顽症。
比如乾隆第二次南巡时,已经退休挂衔礼部尚书沈德潜就给乾隆准备了贡品,其中董其昌行书两册、文徵明山水一卷、唐寅山水一件、玉鉴山水一轴,等等。
沈德潜已经致使,尚要给乾隆进贡珍贵书画,那些在任的督抚藩臬就更不用多说了。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在贡品的质量上做文章,由原先的地方特产转为珍贵的金玉古玩。
凑巧的是,乾隆皇帝本人的审美水平很高,后世都称他是“盖章皇帝”,实际上乾隆也是中国历朝帝王中,奖赏古玩水平最高的,一般的古玩对他根本没有吸引力。
地方封疆大吏为了迎合乾隆的这一特征,就得花心思置办贡品,其原则是寓意吉祥、体面大方,追求新颖别致而不流入奇技淫巧,同时贡品还得富丽堂皇且又能超脱俗套。
大清幅员辽阔,各省产出不同,富庶的江南自然不会为贡品发愁。而那些偏远地区的督抚们,每逢进贡之时,就得想方设法到江南省份或是南洋采购。如此一来,虽然可以取得乾隆的赏识,但花费的钱财却十分高昂。
康熙时期,各省督抚每年或三贡、或二贡,对贡品数量也没有限制。乾隆中期以后形成定制,凡地方进贡“必备九数”,从一九、十九至九九不等。
进贡给乾隆的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贡品的珍贵程度令人咋舌。如一柄玉如意价值四千两,若是在如意上镶嵌珍珠,根据其珍珠大小而定,其价值一下提升至九千两至三万两不等。
乾隆五十二年,浙江巡抚福崧的进贡清单为:珊瑚朝珠一盘五千六百两、密腊朝珠一盘二千两、白玉大炉瓶一份八千二百两、五百罗汉手卷一件六百四十两、一百二十花甲重周宋砚一方六百两、脂玉三镶如意二对二千六百五十两、八音洋钟一对一千六百两。总计数额为三万五千多两。
要知道,乾隆时期进贡的次数极多,规定的就有万寿、元旦、端午、中秋、上元,甚至连皇太后圣寿也要进贡,算下来一年最少也得七八次。如果每次以三万两计,那么就的花费二十多万两银子。
制度上不让督抚动用官银,可督抚也拿不出这多钱,怎么办呢?很简单,就是将这些开支摊派到百姓头上,从而形成了官府勒索百姓,皇帝变相勒索督抚的局面。
两广总督李侍尧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
给乾隆进贡珍贵古玩是李侍尧开的头,乾隆在上谕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全国的封疆大吏中,以李侍尧的贡品最优。
李侍尧长期在两广任职,广州作为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富裕程度自不必说,关键是李侍尧通过权力运作,可以获得内地省份所不能置办到的西洋贡品。
如乾隆三十六年,李侍尧一口气给乾隆进贡了99件贡品,折合白银三十多万两。不仅如此,在每一次进贡中,李侍尧总是能出奇制胜,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将其他各省督抚远远甩在身后,可以说在进贡方面,李侍尧是出尽了风头。
其他省份的督抚虽然不甘落后,也想给皇上尽孝心,无奈没有李侍尧那样的财力和条件。时间一长,其他督抚也就有意见了,他们背地里将进贡成风、吏治败坏的责任推给了李侍尧。
乾隆四十五年,有人举报李侍尧贪纵营私,乾隆派出钦差大臣和珅前往查办。很快案件就查明了,坐实了李侍尧贪赃枉法的罪证。
然而在量刑的过程中,乾隆有意偏袒李侍尧,本该是斩立决被改为斩监候。仅仅过了一年,李侍尧被重信启用,至乾隆五十二年担任闽浙总督。
乾隆之所以要宽恕李侍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在进贡方面有重大“功绩”。显然,将进贡成风的责任推给李侍尧是不对的,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罪魁祸首还是乾隆皇帝本人。
嘉庆亲政以后,马上下旨停止进贡,同时还取消了乾隆晚年出台的“议罪银”制度,但是此刻的大清官场腐败到了极点,已经不是嘉庆所能扭转的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