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主观上是非常想解决掉蒙古这个大患的,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朱元璋和朱棣时期频频对蒙古用兵,且一度对蒙古造成巨大威胁。但明朝的制度决定了这样大规模的军事制度必然后继乏力。

明朝的军事制度为卫所制和军户制度。通俗来讲,就是朱元璋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划分出一拨人,令他们世世代代为军,且住在卫所,如有绝后则将其近亲属抓来填补,这些人被称为军户。军户聚集之处为所,分百户所、千户所,所之上为卫。卫所军官负责管理本卫所的一切事宜,卫所军户战士为军,无战事则从事农业生产,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军户粮食的另一来源为商人屯田,明初立开中法,明朝政府让商人将粮食运到边境地区的卫所,完成后官府发给商人盐引,从而使商人获得贩卖食盐的资格,久之,商人为了减少成本,索性直接雇人在边境地区屯田,待收获后将粮食交给卫所。如此,则明朝军队为朝廷省下了一大笔开支。

但军户制和卫所制在不久之后便开始瓦解。明初频繁的战争,使得军户身上的负担异常繁重,一些军户开始冒险逃离;由于卫所太多,朝廷无法精准控制,因此卫所军官开始将卫所土地私有化,将军户变为自己的私人奴仆,军户长期无法得到训练,战斗力大为下降,同时军户逃亡者也越来越多。 卫所制度的崩溃,使得明朝的国防力量大为减弱。更要命的是,弘治年间的叶淇变法对开中法动手,叶淇将商人获得盐引的条件从运粮食改为交现钱,在一段时间内,明朝的财政收入的确大大提高,但边境无人运量,导致军粮不足。因此,后来朝廷不得不每年拨给边境地区大量的经费,这大大加重了明朝的负担。到了明朝后期,不得不采取募兵的方式来对敌,卫所名存实亡。

卫所制的崩溃是一个过程,到明英宗时期,卫所军队已经严重退化,根本满足不了主动出击的需要,因此明朝在此后一直对蒙古只能采取守势。 当然,蒙古的作战方式也令明军头痛。自元朝灭亡,蒙古退回漠北后直接原地转变为游击队,不和明朝军队硬碰硬,抢完就走,流动性非常之强。朱棣五次北征蒙古,最后三次基本上连蒙古人的影子都没见着,自己却耗资巨大。大规模对蒙古作战的成本和收益严重不对等,而明朝军队也没有能力出击,所以,明朝只能紧紧关闭边境,来抵御蒙古的侵扰。 当然,明朝对于蒙古的守势是战略上的,总体上明朝并不具备大规模北征的条件,但在战术上,明朝出击的不少。不如弘治年间明朝多次出兵偷袭蒙古;另外,明朝军队经常对蒙古“捣巢”,趁着蒙古人不注意去烧掉他们的牧场,抢夺牛羊,使蒙古陷入物资匮乏的境地,从而延缓蒙古人侵略的进度。但这些战术上的主动出击对大局并无影响,且服务于固守战略,因此明朝一直没有能够解决蒙古边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