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三国岁月的开始被标定为黄巾叛乱,很容易看见,战争的界限也是叹为观止的。取自《三国志》的一些数据——黄巾起义:众三十六万余。张燕之乱:号称百万,名曰黑山贼。青州兵入兖州:拥众百万,百姓皆怖。
关东17路王公会讨董卓,只驻扎在的豫、兖的就有:计十数万。二袁的部队还不算在内。这样的规模,与战国斗争史相比,恐怕差的还不算多吧?然而,根据历史数据可以发现,随着诸侯兼并的进程,军队的规模并没有增加,而是减少了。 比如在决定北境所有权的官渡之战中,袁绍军只有10万人。难道是四州王者的袁本初,只有这种动员能力,还比不上黄巾贼吗? 官渡战毕、袁军全部被灭,曹老大穷追猛打不松手,但印象里的势如破竹好像是耽搁了5、6年。在此期间,他还被袁尚和袁谭等侄儿辈在邺城下羞辱。最后,只是靠着敌人自己内杠,他才大致平定了“北境。” 最后,他用了两次被毁的冀州账本,得甲兵三十万众。这就好玩了,充分说明袁绍并没有按照战国模式动员四五十万,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屑为之。现在我们知道是什么了,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会这样?战国可以被称为所见即士兵。
长平之战最具代表性,赵军被击杀45万人,被《史纪》誉为:"壮者尽于长平";为了摆平赵军的粮路,秦王“派河内十五岁以上去长平”,获胜后,秦国也落下了死半,国内空的局面。由此可见,战国时期所谓四五十万军队,大多只是放下农具的农夫罢了。 这种遗产一直延续到楚汉时期。刘项在咸阳对峙,萧何发关中老弱者去军。在荆兴背水死战中,韩信驱市人而战。这些军队的底色与黄巾军甚至东直县的县兵没有太大区别。怼人数呗。可面对精英部队,他们的表现如何? 汉王遣五十六万人伐楚。项王以精兵三万出。晨击于东,日中,大破汉军。五六十万士兵,半天完蛋。这样的奇迹,难道只属于项王吗?巧合:《后汉书》:初平二年,黄巾军进渤海。瓒遣精锐二万击溃之,斩级三万。又半度而截,复破贼数万余。收生口七万余。 被袁绍欺凌的公孙先生表态:不存在。 从这波失败中恢复过来后,他们又发展到众百万,跳进兖州地界,被曹操一锅端。黄巾掉了下来,老曹收货满满。《三国志武帝纪》:受降卒三十余万。这就是传说中的青州兵。值得庆祝。 很快,贫中暴富的曹操迎来了吕布同志在主场的考核,结果很好——:青州兵窜,太祖陈乱,坠马,烧左手掌。这即是脑洞网文里的精英——青州兵。 至于讨董联军的命运,地球上的所有人都知道,连董卓的脸都看不见,就被徐荣的半师压在了河岸边。
总体来看,董卓、吕布、白马公孙有不同的兵制,但共同的起源是凉、并、幽州等边 州。军种的共同含义是边防士兵,换句话说,是一支在对外战争的生死考验中长大的专业力量。当所谓的数十万农军与专业力量相遇时,结果就是谈笑间切瓜切菜。 又比如《后汉书群雄传》记录了这么一段,说孙坚参与讨伐凉州的叛乱,和董卓曾做过同事,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军。后来,他率领数万军队找到老董算国仇,却被李催、徐荣等人羞辱,屡战屡败。 这很有趣。老董的长史立刻喝高了,感觉这届孙坚不好,不知道比李、郭差几个量级 。只不过——董卓其实有一些战略敏锐度,曰:坚时将乌合兵,故军有利钝。然杀二袁儿,天下方服矣。“带乌合之兵”这是孙坚战败的石锤原因。 《太宗李靖对》转述诸葛亮的军事理念:有控制权的士兵,无能的将军,是不可战胜的;没有控制的士兵,有能力的将军,是可以战胜的。这才算可以解释的吧? 三国初期这些"数十万军队"的命运,充分说明了两汉时代持续四百多年的军事演变。长期没有受过训练的武装村汉,在职业军队面前完全容易受到伤害。经过实践教育,每家豪族的军队规模都缩小了。 拿曹操说事,他最初收到30万降兵,接着,他反复扩大了自己的地盘。到官渡决战时,其兵力也只有数万人,即使到了赤壁,充其量也只有10多万人。规模化联动专业化的深化,最终被称之为“世兵”的军事体系诞生,户数决定了兵力的多少。
还是《唐李对》:不大胜亦不大败者,节制之兵也。官渡之后,击溃敌军而不动天影的奇迹,基本无法重现,两军长期对抗成为惯例。另外,人口的下降也影响了军队的规模,但如果只是根据书本人口来估计,必然导致严重的误判。 例如,在三国境内,有大量的外族人口,他们承担军费并派出人员,但这些人口不再有户籍的老百姓之中。历代史官们据估计,三国的人口超过2000万至3000万,我个人认为这大致合适。 三国战争形态的转变,对外族军队的经年强势,充分证明了户数保障专业军队的必要性。事实上到了40年代,中国还是一个农业社会,极度缺乏后勤装备,不得不依靠高比例的后勤人员来保证战斗。
中原地区动员了600万余支援前线,创造物流优势。在过去的年代,就是发动600万军队的冬季攻势,声称1000万已经是不起眼的了。铁路网的最初启动只养活了50多万一线部队。也就是说,百万军队的作战部分不到10万。
例如,不同风格的历史作家的协助。如果太史公同志要写赤壁战役,恐怕会是"曹操会同荆州军,约有80万人,向东顺流而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