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分终归晋,原因早在司马懿时期就已经埋下了

东汉末年,曹操辛辛苦苦统一北方,原本是想让曹氏子孙安富尊荣,能够永远的治国平天下,结果倒好,曹丕享年39岁,曹睿享年35年,都是英年早逝,没能培养出优秀的继承者,导致曹睿最终不得不让司马懿来辅佐年幼的曹芳。不要说继位时才刚刚8岁的曹芳,就连曹氏宗族的曹爽、夏侯

夷陵之战刘备战败,曹丕却攻打吴国,有以下不可告人目的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字子桓,曹魏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与卞夫人嫡长子,曹丕自幼博学多识,文武双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受禅让称帝,结束了四百年大汉的统治,建立曹魏政权。次年刘备为了给关羽复仇,举全国之兵七十三万伐吴,蜀军声势浩大

吴国大将丁奉一箭射杀张辽,曹魏五子良将是否名副其实

丁奉是吴国名将,《三国演义》第三十八章第一次出现他的名字;“庐江丁奉,字承渊”。与吕蒙、陆逊等共同辅佐孙权,彼时人才济济,群英荟萃。书中第一百零八章“雪中奋短兵”时,吴国本已大厦将倾,他却力挽狂澜,以少胜多,成为了一生的闪光点。张辽是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是

孙权一生出将入相,为何被孙权逼死?竟然是这些原因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大儒董仲舒的名言,反映了维护君主权力和维稳“君臣”关系的观念。然而,这句话在历史中也成为许多人命运的注定,其中就包括了陆逊。陆逊是孙权身边著名的大将,曾为孙权立下汗马功劳,享有“儒将”之誉,是江东备受尊敬的将领。然而,尽管他的

如果诸葛亮兴兵伐吴,刘备供给粮草,陆逊还有机会赢吗

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最后一战,吴蜀联盟倒戈相向,惨烈战斗后让人感慨汉室复兴的绝望。历史有的时候很残酷,命运给蜀汉的这一重击,会让读者内心怅然,怅然后是反思,如果指挥者不是刘使君而是孔明先生,历史是否能被改写?笔者认为孔明先生指挥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但仍然

吴国和魏国的分界线为何不是长江,这三大因素不容忽视

在大家的印象当中,长江作为南北文化差异的分界线,其险要程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三国时期,吴国和魏国的分界线却并不在这长江天险。这又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分析一下三国的形式,魏国的首要的敌人是日渐强大的蜀汉集团,其重点兵力的部署主要是在荆州汉中一线,这

蜀汉灭亡后,东吴为什么还能支撑17年?全因此人坐镇

公元280年,蜀汉灭亡17年之后,东吴也被西晋灭国,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三国时代划上了句号。魏、蜀、吴争斗多年,却为司马家族做了嫁衣,谁能想到三国归晋这样的结局。1400年后,明清之际的大学者王夫之点评三国时有言,“蜀汉之义正,魏之势强,吴介其间,皆不敌也,

同样是吴国的刺客,要离和专诸的待遇为何如此不一样

春秋时期,关于吴王阖闾的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他之所以能够成为霸主,离不开贤臣伍子胥和兵圣孙武的辅佐。然而,阖闾能够成功登上吴国王位,并坐稳权力宝座,与刺客专诸和要离密不可分。但有一个引人疑惑的问题,作为吴国的刺客,为何要离的名声却不如专诸显赫

卧薪尝胆的勾践,是如何趁吴国和晋国在黄池会盟,翻身逆袭的?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有一段很戏剧化也很励志的故事,这段故事,分为三个阶段,且听我慢慢叙说。交代事件前,我先来谈一谈故事背景的事情:吴越两国因为相邻的原因,周围还被齐国和楚国这样的大国包围,要想扩大,只能彼此之间先来争一争了。勾践的父亲允常与吴国

常人只道勾践卧薪尝胆,又有谁知一代雄才为奸臣所害,令人唏嘘

文/百里成聿本文原创发表于百家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相信这幅对联大家都很熟悉,里面的卧薪尝胆说得就是越王勾践当年忍辱负重,投降三年在吴国侍奉吴王夫差而后回国之后励精图治吞灭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