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记述了明清景德镇瓷业的产销情况,如瓷器的品种及瓷器原料,官窑和民窑的组织机构等,还记述各家有关瓷器的论述。书中的内容多为作者亲眼所见,因而真实可信。

《景德镇陶录》中有许多有关制瓷工艺配图。这些配图一般以乾隆时期的《陶冶图说》为蓝本,紧密配合文字,生动而准确。练泥即将瓷石捣碎碾成米,掺水后进行练制,使之更为精纯,以满足制坯的需要。

此瓶通体饰粉彩制瓷图。在瓷器上绘以陶瓷生产制作过程的图画,在嘉庆时期多有出现。嘉庆时期,清代的制瓷高峰期已过去。然而,反映瓷器生产,制作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却越来越丰富。这或许是对高峰期的工艺经验的总结,抑或是对高峰期瓷器生产繁荣兴旺景象的回味。

嘉庆时期官窑瓷器已没有专门的督陶官督造,而是由地方官来兼管,因此瓷器的质量逐年下降。此时的瓷器造型多继承前代,缺少创新,只有帽筒等少数造型为新创。在品种上,此时的粉彩多带绿地,色泽比乾隆时期逐渐深重,纹饰多描绘鹭莲、嬰戏,瓜蝶等。嘉庆瓷器的单色釉瓷器的釉面多不匀净,釉面厚薄不一。

制坯包括做坯、印坯,镟坯等。由陶泥制成坯体,是制作一件瓷器的基础,其程序是先用轮车拉成轮廓,然后根据器物的需要进行削、刮、镟、磨等加工制作程序。

以青石和风尾草烧炼,用水淘细,就成了釉灰。配以细泥,与釉灰调和成浆,稀稠相等,各按瓷的种类,以成方加减放入缸内,用曲木横贯铁锅之耳,用来舀注。

瓷器制作时的圆器和琢器,需要使用吹釉法。用径寸竹管截长七寸,头蒙细纱,蘸釉以吹,要看坏的大小与釉的类别。其吹釉的遍数,有的三四遍,有的十七八遍。

瓷器吹釉后,以笔蘸袖彩在坯体上描绘花鸟虫鱼,此种描绘以肖物为上。 瓷坯制成以后,要装在匣钵里放人窑中。

窑中的火有前,中、后之分,安放坏匣都是衡量釉饰的软硬来确定窑位。提火时将窑门用砖封起来,解一个方孔入柴,窑火一刻不能停。

白瓷上彩,需要再烧制,以稳定频色。有明炉和暗炉之分,小器用明炉,门口向外,周围炭火置铁轮,其下托以铁叉,以钩拨轮,使之旋转,以使窑火均匀。

此瓶具有造型规整,色彩凝厚鲜艳的特点。而鹭莲纹这种传统纹饰也显得庄重、华贵。

嘉庆以后,瓷器生产中特别喜欢制作这种大型的器物,上面满绘纹饰,显得华丽多彩,富丽堂星。这种制作风格反映出清代中后期的瓷器生产向着媚俗的方向发展,缺乏早期的清雅之气。

这是嘉庆瓷器造型中的创新品种,此种瓷器存世为数不多。帽筒是置放帽子的器具,从雍正、乾隆瓷器发展而来,由原来的圆顶矮器,发展成圆顶或花冠形状器,直至嘉庆时成简状。

此瓷器的特点表现在青釉上。此时青釉在乾隆瓷器的基础上,虽然色调仍然青翠,但釉质却开始软化,出现厚薄不平的现象。

三孔瓶在造型上好似三个瓶子连成一体,以展示工艺上的难能之处。其色地模仿绿松石的色调,上面饰以白花.显得较为新颖。

画珐琅是清代新兴的一种工艺形式,它以铜、银及玻璃为胎,以珐琅釉直接绘于胎体上,再烘烧而成。此壶为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制作。嘉庆时期的画珐琅制品虽然继承了乾隆时期的风格,但其绘画技法以及色彩的运用上较乾隆时逊色。此器是嘉庆画珐琅制品的代表作。

此壶为当时官廷中的生活用具。养心殿造办处制作的该壶造型奇特,无把,有活环提梁与盖相连。壶体錾刻云龙纹,竹林山水,杂宝等,纹饰内填以黑漆。养心殿造办处承做的这类器具代表着当时这类工艺品的最高制作水平。

养心殿造办处制作的这件龙柄壶造型有西藏器具的风格,于把、流、足、盖等处雕以复杂的装饰,是宫中与西藏地方工艺风格相互影响的结果。

此盘通体描金山水楼阁,在深沉明亮的漆色映衬下,显得十分鲜亮明艳。

以犀皮包漆是漆器中的一个独特的品种。盒为葵花形,里面分格。盒盖上写有“洋漆茶花树合芳”等字样。 此盒风格具有雕刻工整,不善藏锋的特色。其造型规整而雅致,制作精美,纹饰丰富多变,反映出纯熟的制作功力。

以竹子制成笔筒和臂搁类的文具,并在文具上浮雕人物和风景,是中国古代工艺制品中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工艺品,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广泛使用。在竹器上浮雕人物,山水,细腻而富有层次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