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问题,为何洪亮不叫岳父“爸爸”,而称呼他“旭东同志”。

事实上,在第二集,洪豆就问过洪亮。

“我们大二班的果果,在咱家玩,问我为什么,你要管你姥爷叫旭东同志,然后呢,管爷爷叫爸爸?”

洪亮回答:

“因为你老爷在给爸爸当爸爸之前,他是爸爸的领导。”

这段对话像禅语。

洪豆问的是洪亮和姥爷的亲情关系,结果洪亮扯职场履历。

洪亮对岳父的称呼,是剧作手法。

这一设定是在暗示观众,洪亮是个不徇私情,刀刃向内的检察官。

第一集,郑雅萍就问洪亮,执法过程中要不要讲人情。

洪亮回答:“司法是为了约束公民,但是执法者更应该接受司法的约束,才能保证司法的公平公正。我们是十一部的作用就是刀刃向内,约束自己的同志。”

洪亮的正义之剑,早晚会对准江旭东。

毕竟,《以法之名》中有大量情节和细节,暗示江旭东是黑社会的保护伞。

情节一、江旭东以海东省政协副主席身份,借“调研”之名突袭省检察院会议,以“避免无实证干扰司法”为由,强行叫停郑雅萍和洪亮为首的扫黑指导小组。

在此之前,兰景茗扛不住指导小组的压力,直接去海东省找江旭东。

兰景茗不干净,江旭东也有问题。

江旭东为何成为伞,大概率和儿子江远有关系。

情节二,儿子江远醉驾撞死人,被黑老大禹天成(天龙集团控制人)暗中摆平。这里隐藏的信息应该是,此事成为禹天成控制江旭东的把柄,迫使其沦为保护伞。

情节三,江旭东以爱之名,让洪亮辞职离开政法系统。推测,表面上是让洪亮有个更好的前程,他更担心刚正不阿的洪亮,查到自己头上。

一个“旭东同志”,点明洪亮和岳父之间的关系,也划出职业与亲情的界限。

一旦洪亮发现浓眉大眼的旭东同志是黑社会的保护伞,他依旧会将旭东同志绳之以法。

旭东同志也能看成一个语言学问题。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一种实践活动,它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塑造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在家庭生活中,“爸爸”代表着亲密关系和身份认同。而同志,在体制语境内,既是平等的职场称呼,也有制度对人规训的意味。

语言学家平克也提到,“语言不仅能表达思想,也在深刻塑造人的思维方式”。洪亮对江旭东的称呼,本质上就是在用语言构建一种心理墙。在中国常见家庭伦理的亲密关系,在这里变成了单位语境下的工作关系。

与其说这是习惯,不如说这是洪亮的职业操守。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中国是人情社会,在翟学伟的著作中,就有分析,即便是当下中国,社会运转依旧依赖人情关系,而非规则。我们的文化氛围倾向于构建一个温暖且牢固的熟人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力,简直就是国人的膝跳反射。

《狂飙》中就有个细节,高启强被释放后,唐家兄弟误解了高启强和安欣甚至安局的关系。

然而,高启强不再是卖鱼贩子,变成了他们笑脸相迎的强哥。

唐家兄弟惹得起高启强,惹不起安欣和安局,得知高启强和安欣、安局有关系。他们立刻觉得,高启强也是他们惹不起的人。

这就是人情社会的日常:讲人情,看关系,轻规则。

《以法之名》中的洪亮,反对的就是这种关系就是生产力的价值观。

身在体制内,洪亮显然没有利用岳父的政治资源升职加薪。

可以说,洪亮坚持叫岳父“旭东同志”,是剧情设定,也是性格必然。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洪亮明白,社会最难防的不是敌人,而是熟人,最容易腐蚀人的不是钱,不是权,而是为了温柔的词汇:家人。

家人,不仅会成为一个人的盔甲,也会成为他的软肋。

如前文推测,江旭东为了儿子江远,才成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

洪亮不敢叫江旭东“爸爸”,看似冷漠,也是职业操守给他自己设立的一道心理防线。

我们只有接受洪亮“正义人设”的设定,才能进入《以法之名》的剧情。

毕竟,洪亮太讲规则不徇私情,因此同事孤立他。

洪亮的职场困境,在第一集就点出来了。他打招呼,没有一位同事回应他。

看《以法之名》,我最深的感受是,它本质上就是一部依法治国的宣传剧。《以法之名》中回应的问题是当下中国在法治转型中最常见的矛盾。

法律和人情常会陷入拉锯战。

如果太讲法,就会像洪亮一样被孤立。

如果讲人情,会被认为以权谋私。

像郑雅萍说执法者要讲天理国法人情。

话很动听,执行难度极高。

洪亮和江旭东的亲情关系,就是在回应当代社会中,执法者该如何保障司法公正。

既要监督,也要自我监督。

洪亮叫岳父“旭东同志”,走的是窄门,他要在人情最浓的地方,讲规则。

洪亮将岳父绳之以法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他的妻子江敏,他的女儿洪豆,都是深爱着江旭东的人,他们该如何看待洪亮?

他守得住法治社会的尊严,却未必守得住相亲相爱的家。

哎,好难的洪亮,好难的人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