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本应在校园里挥洒青春、追逐梦想
初二学生小雯(化名)却被胸口痛困扰
发展到后来,她呼吸困难
甚至无法平躺
校医院也没查出所以然
当地医院一纸冰冷的胸片诊断
却让小雯一家如坠深渊
她的胸腔里长了一颗直径超过12厘米
像椰子大小的肿瘤
肿瘤性质不明、良恶莫辨
让全家笼罩着恐惧和不安
这是什么肿瘤?
如何“拆弹”?
劈开整个胸骨
以后的人生怎么办
在当地医院,经过胸部增强CT和PET-CT检查,小雯被诊断为“纵隔肿瘤”。椰子大小的肿物压迫着她的左肺,让她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甚至总感觉胸口像是要“爆炸”一般。
当地医生建议她尽快手术,但由于肿物巨大,只有劈开整个胸骨,才能完整切除肿瘤。
前纵隔本来就是心胸要冲之所,传统大开胸手术后不仅恢复周期长,遗留的深长疤痕无异于在花季少女的肌体上刻入一道挥之不去的忧伤刻痕。
“孩子还这么小,能不能不做这么大创伤的手术?”小雯的妈妈红着眼眶咨询专家,声音带着哽咽。
医生却无奈摇头:“这个纵隔肿瘤位置刁钻。不开胸,肿瘤不仅切不干净,过长的手术时间还有可能带来其他风险。”
彷徨之际,一家人四处打听。终于,有人向他们推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胸外科(二)杜澄利副主任医师。
“假若患者是我的亲人”
专家团队一孔破解难题
“医生,求您救救我女儿,她留这么大的疤以后怎么嫁人?!”小雯的母亲见到专家后,带着哭腔说出了自己的诉求。
患者的胸部影像
“肿瘤里面的密度很不均匀,既有脂肪一样的组织,又有肌肉密度的组织,还有骨头一样高密度的物质。”专家仔细翻阅检查资料,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判断,小雯极有可能罹患了一种特殊的纵隔肿瘤——畸胎瘤。这是一种良性肿瘤,因为不会有“癌种”播散,可以尝试微创手术治疗。
怕小雯一家人不放心,杜澄利副主任医师还“摇”来了屠政良主任帮助一同诊断。“前纵隔肿瘤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胸腺瘤,畸胎瘤,淋巴瘤等。年轻人的前纵隔肿瘤多为畸胎瘤。”仔细阅片后,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屠主任也做出了“畸胎瘤”的判断。
“微创?真的可以吗?”面对小雯家人的疑问,屠政良主任解释,虽然肿瘤巨大且毗邻心脏大血管,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但浙大一院普胸外科团队凭借多年沉淀的微创功力,已将此类“险峰拔除”的边界一再推移,通过微创手术成功治愈了多例10cm以上的巨大前纵隔肿瘤。
屠政良主任说
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能最大程度减少对少女身体和心理的伤害,这不止是刀锋尺寸的削减,更是对患者未来生活质量的托举升华。
会长出牙齿、毛发的肿瘤,
早期通常没有症状
手术当日,屠政良主任团队严阵以待。在精密仪器辅助下,他们在左侧胸壁做了一个“3cm微创切口”,利用腔镜和器械施展绝妙刀法,谨慎绕过血管丛林,最终那颗椰子一般的肿瘤被安然剥离——术后病理确认正是预料中的良性畸胎瘤,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平安落地。为了尽量减少小雯的创伤焦虑,团队最后还对切口做了美容缝合。
患者的伤口
术后病房里,小雯惊喜地看着自己的伤口:“妈妈,伤口这么小,我以为会很疼呢!”在医护人员精心的护理和家人的悉心照料下,仅仅 3 天,小雯迈着轻快的步伐顺利出院。
出院后2周,小雯到杜澄利副主任医师门诊复查,胸片检查显示术后恢复良好,她开心地拉着专家的手:“谢谢您,让我能重新回到学校!”
从劈骨方案中艰难跋涉,最终通往微创救赎,小雯的治疗轨迹如一面明镜,清晰映射着技术进步与医者仁心相融的现代医学光芒。浙大一院始终秉持 “以患者为中心” 的服务理念,不断探索创新。矢志为更多患者驱散疾病的阴霾,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
患者术后复查的胸部影像
屠政良主任介绍
畸胎瘤是一种常见的生殖细胞肿瘤,多发生在卵巢,睾丸等部位。纵隔畸胎瘤相对少见,好发于20-40岁中青年,婴幼儿及老年人也有发生,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它生长缓慢,早期常无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睡觉不能平躺)。随着肿瘤增大,会压迫周围器官,引起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胸痛等症状。由于早期多无症状,定期体检是及早发现和治疗的关键。
本文专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