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许多王朝在都城的选择上煞费苦心,有些甚至不惜耗费人力物力进行迁都,可见都城对于一个王朝的重要性。都城的选择多半是综合考虑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等因素,这也有点孟子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意思。 在中国,自远古黄帝伊始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其中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建立起的王朝就共有八十多个。一个个将其都城列出来看,会发现总有离不开那几座城市,例如西安、洛阳、北京和南京等。

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在这些都城中似乎显得毫不起眼,却具有其独特非凡的重要意义。邺城的名字起源于黄帝的后代在此地定居,邺字本身就有居住的意思,距离现在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 邺城是在春秋时期齐桓公手中建成的,战国时期邺城归入魏国,被魏文侯作为陪都。陪都就是除都城之外另行设立的辅都,一般作为都城的候补,与都城相辅相成,在一个政权中处于次核心的位置。 邺城长期都处于北方发展的中心,位于广袤的大平原之中,陆路交通极其便利,各种河流互通,水网密布,水运也极为发达。周边有黄河奔腾流过,还有太行山脉赫然矗立,这些天然屏障在军事上拥有极大的优势。

再加上,邺城所处之地是中原重要的粮食产区,一直都有天下粮仓的称号。这样优越的条件让邺城颇受重视,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的都城。 不难发现,这六朝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算广为人知,这些王朝基本上都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立的,那个时候政权的迭代更替频繁,相互之间征战不断,所以都不是大一统王朝,自然而然就不太受后人关注。这一切还要从曹操开始说起。 东汉末年,袁绍灭公孙瓒,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强的势力,邺城就在其手中。著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大败袁绍军队主力,为曹操实现北方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后,曹操将汉献帝留在自己发迹之地许昌,自己被封为魏王并居于邺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迹相信都耳熟能详,邺城其实更像是都城。邺城在旧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扩建和发展,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城市。 曹丕篡权后,定洛阳为都城,邺城失去原先的超然地位。邺城再次被重视是在南北朝时期,这段动荡混乱的历史中,大多都是处于南北相争的态势。 洛阳距离南北战线很近,如果将洛阳作为都城,一旦在战事上稍显不利,敌军立马就可以直捣都城。邺城则比洛阳偏北,和南方隔着黄河这一道天险。 不管敌军有多英勇,要渡过黄河始终是要准备些时日的。这些时日就已经足够调兵遣将,做好部署了。这也就是有那么多王朝选择定都邺城的原因。

杨坚与尉迟迥之战中,尉迟迥联合多方势力讨伐杨坚,也就是后来的隋文帝,才夺位成功不久的杨坚位置还没有坐稳就要面临被人联手绞杀的局面,心中是慌乱又暴怒。 幸好作为联合的势力,到底是不齐心,被逐一击破,最后令杨坚痛恶无比的尉迟迥就被斩在邺城。没想到尉迟迥之死依然难消杨坚心头之恨,为了泄恨,杨坚一把大火将历史悠久的邺城彻底焚毁,从此,这个有着四千年历史的六朝古都成为遗址。 杨坚此举固然有泄恨之意,其实还有其他深层的考量。邺城自古就是军事战略要地,又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当时的杨坚刚坐上宝地,根基不稳,留着邺城就是一个后患,要是再出现一个尉迟迥后果不堪设想。

历史上遭遇战火被毁的城市不计其数,邺城却在遭其一劫后再难重头振兴,跟隋朝的两位皇帝有关。即使隋朝是个短命王朝,它也是完成了南北统一的。 洛阳不再受到战火的威胁,此时邺城位置就显得过于偏北。原先的优势瞬间变成劣势,为了更好地控制南方,邺城自然不在都城的考虑范围之内。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就将都城定在洛阳。 不仅如此,杨广修建京杭大运河,带动南北交流,也让运河周边的城市得到极大的振兴。可惜,邺城由于不在运河一线,并没有享受到这样的发展待遇。

在中国的古都中,邺城的落没使它没有其他都城拥有那么强大的影响力,但建城时所采用的中轴对称方式让邺城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三国志》、《隋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