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干字伟长,他是东汉末年建安时代名誉四海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身份足以证明他的才华。徐干在诗赋方面的造诣已是妙绝建安,而他的散文也是不凡,不过只有《中论》一篇完整传世,对历代统治者和文人影响颇深,只可惜徐干的其余著作,如今不是失传就是佚文,令人感到万分遗憾。
徐干生平经历 徐干出生于汉灵帝刘宏执政晚期,当时由于汉灵帝的放任纵容,以张让为首的十常宦官集团十常侍在朝中专权肆虐,不少忠良之士都惨遭毒手,政治上的腐败让百姓们也生活于水深火热当中。 此时年纪尚小的徐干便闭门苦读,埋心于学习当中,经常在读书的时候因为过于专心忘记了吃饭。徐干在十五岁之前就已经“涌文数十万言”,而当他到了二十岁时便博览群书,五经悉藏于口中。 用学富五车、出口成章来形容徐干毫不夸张,尽管他过着吃不饱饭、睡不好觉的清贫生活,徐干也不曾对他现在的生活感到过不满和忧愁,从来不羡慕别人家的奢侈富贵,官职俸禄对其根本没有一丝丝的吸引力。
后来徐干的名节才气被人获悉,曹操在听闻有这么一位专志于学的才子之后,先后两次表达善意想要将其招入麾下,只是都被轻官忽禄的徐干以病推辞。直到建安时期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徐干看到中国统一有望,这才应曹操的征召入朝为官。 在五、六年的为官生涯当中,徐干依旧保持着之前清贫度日的习惯,人们对他几天才吃一次饭已经不以为奇。后来朝廷任徐干为上艾长,只是他因病未能赴任,到了瘟疫横行的建安二十二年,不幸染疾病逝。 《中论》现世原因 徐干传世的著作《中论》在当时受到了曹丕的极高赞誉,说徐干的文章已经“成一家之言”,并且预言了《中论》能流传后世,而徐干则会成为“不朽”。不得不说曹丕的这一次预言确实极准,徐干的其他文章全都缺失,唯有这一篇完整传世。 文章是思想的载体,而《中论》中蕴含的正是徐干的思想抱负,不像曹子建文章的那种“辞采华茂”,《中路》带给人一种温柔敦厚、古朴典雅的感觉,其中共二十篇文章同现实息息相关,是当时一部济世救时之作。 不过其篇数历来就有争议,《魏志》当中记载是二十余篇,而《与吴质书》中却记载说二十篇,与流传今日的篇数相符。笔者更愿意相信是后者,如此经典著作若是失传散佚,那实在是令人惋惜的一件憾事。
《中论》书成于动荡混乱的东汉末年,徐干著此书的原因,很大程度是汉末当时在政治上的需要。东汉晚期很多皇帝都是在年幼时即位,这时的幼主无法处理政事,加上汉朝独尊儒术、推崇孝道,因此便想出了一招权宜之计。 既然皇帝不能处理政事,便由皇帝的母亲来暂时代为处理,这便成了汉朝太后临朝称制的传统。虽然看起来解决了问题所在,但这一招很快就引发了新的一系列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外戚干政。 随着母氏掌握大权,加上裙带关系的作用,太后自然要重用自己的亲人,这样皇帝的舅氏便很快就平步青云,逐渐朝中各个重要职位全都由外戚牢牢把控,至于那些贤明之士则得不到重用。 在当皇帝长大之后,不甘心只当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因此便想要扶持属于自己的势力,而宫中的阉党此时便映入了皇帝视线内。这些宦官在皇帝的帮助下,成为东汉历史舞台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皇帝的指使下攻击外戚势力。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当外戚势力倒台之后,紧接着就是宦官专政的局面,宦官之后又是外戚,就好像轮回一样持续了四帝六后。随着这两种势力的斗争得势,他们表现出比一般官僚更加荒淫残暴的面貌,给汉王朝带来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直到汉灵帝时,外戚大将军何进同宦官集团十常侍同归于尽,在董卓之后由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虽然外戚和宦官无法再干涉朝政,但随后不久东汉便宣告灭亡。 而当时东汉除了宦官外戚两大集团对人民的横征暴敛之外,百姓们还要面临着地方豪强的剥削,东汉社会也因此变得更加动荡不安,贫困的人们饥而无食,只好四处流亡。
正是由于政治的腐败,加上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驱动,一些文人士大夫便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抗议,纷纷以笔墨为刀剑进行斗争,随后便是宦官外戚们对这些有志之士的打压,以及想象不到的残酷迫害。
只是无尽磨难没有压倒这些有志之士,他们对现实的黑暗进行批判,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许多著作在这一时期陆续现世,而《中论》便是这些著作其中之一,除了对当时黑暗社会挥剑之外,更多是对后人的警醒作用。
孔子曾经说过“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么一句话,如今再看这句话又有一番新的体会,徐干著《中论》正是应了孔子所述,全书志在济世救时,体现出徐干积极用世的思想,以及那一份想要为百姓在乱世中寻一条出路的真心。
参考文献:
《徐干教育思想》
《徐干中论研究》
《徐干中论杂考》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