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金融学院今年10月16日要过75岁生日了。学校放出消息说要建中国第一所金融大学,重点培养能直接用在职场上的技能。他们新增了人工智能专业,还和企业合作搞金融创新学院,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就能上手干金融行业的事。

国家这些年一直在推高校转型。2010年国务院说要分类型管理大学,2015年教育部让部分学校转向应用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要加强这类学校建设。现在政策明确把高校分成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各地得根据自己情况调整。

上海从2015年开始试水,把大学分四类: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比如上海海事大学专注航运领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则通过分类评价提升了办学水平。厦门和四川2023年也跟进,各自定了要重点发展的应用型专业。

广东金融学院现在做的事,就是跟着市场走。他们发现金融行业需要懂大数据和AI的人,所以直接开相关专业,还和企业一起办学。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学生学的都是企业需要的技能,但问题也明显——如果技术更新太快,学校课程赶不上怎么办?

广东金融学院要成全国首座金融大学,应用型教育成新宠

现在全国有越来越多大学开始改方向。以前大家都想当综合性大学,现在不少转而专注某个领域。比如有些学校砍掉冷门专业,把资源集中在本地产业需要的学科上。这么做能帮学生找工作,但可能让大学失去一些学术研究的机会。

政策推动是一方面,市场需求是另一方面。现在就业难,很多毕业生抱怨学的理论用不上。应用型大学直接教实操技能,比如编程、金融分析,确实更对口。但家长和学生也有疑虑:这种学校文凭会不会被看低?以后考研或出国受影响吗?

上海的例子说明分类管理能起作用。上海海事大学把航运、物流这些特色学科做深,成了行业里的专家。反过来,如果学校盲目跟风,没找准方向,反而可能浪费资源。比如某个地方突然流行开电商专业,结果学生毕业发现本地没相关企业,就业还是难。

广东金融学院的转型还在进行中。他们建了大数据学院,但具体效果得看毕业生就业情况。其他学校也在试水,比如有的和医院合作办医校,有的和车企共建实训基地。这些合作能不能长期维持?企业会不会中途退出?这些都是未知数。

国家现在要求应用型大学“扎根实际”,但具体怎么扎根还不清楚。钱从哪来?老师会不会更偏向教技术而忽视基础?比如数学课要不要精简,直接教金融计算?这些问题学校得自己摸索。

最近浙江说要在2026年完成所有本科院校分类,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会有更多学校调整方向。学生选学校时得仔细看专业,比如想搞学术研究的还是选研究型大学,想快就业的可以挑应用型。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在,很多学生填志愿时根本分不清学校类型。

现在高校转型成了必答题。广东金融学院能不能真建成全国第一所金融大学?其他学校会不会跟风搞重复建设?政策支持能不能持续?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要等几年才能看清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