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恨歌》,让我们了解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大动乱——安史之乱。这场由唐玄宗一手酿成的内战给唐朝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他最宠爱的杨贵妃也被哗变的士兵逼死在了马嵬坡。对于这场兵变,白居易在诗中也有描述:“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逼死杨贵妃的直接凶手,便是这哗变的“六军”。那么这支护送皇室避难的禁军是什么来头?又为何敢逼迫皇帝赐死杨贵妃?

说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想必许多人都不陌生,然而这段爱情故事却也不那么光鲜。贵妃杨玉环原本是寿王李瑁的王妃,也就是玄宗皇帝李隆基的儿媳妇。但受制于人伦礼法玄宗皇帝并不敢直接将杨玉环带入宫廷,而是下令让她出家当道士,道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年),玄宗皇帝给儿子另立了一个王妃,之后便将杨玉环召入了后宫。有史料记载,玄宗曾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

从此之后,便有了“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极尽宠幸。在日渐荒废朝政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了。天宝十五年(756年7月15日),唐玄宗一行人在禁军的保护下行至马嵬坡,“六军”将士发动了著名的马嵬驿之变。这“六军”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何敢逼皇帝赐死贵妃?想要搞清楚这所谓的“六军”,还得从唐朝的禁军制度说起。唐代禁军制度相当复杂,大致可以分为南北二衙﹐其中南衙禁军主要负责仪仗和相对次要的宫城南面的守卫工作。

真正重要且意义重大的,其实是北衙禁军。北衙禁军在唐朝诞生的过程中意义重大,它是由当年太原的“元从军人”及其子孙充任的,是唐朝皇帝最为重视的亲卫部队。无论是守卫更加重要的宫城北门,还是陪同皇帝游猎,都在北衙禁军的业务范围之内。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抢来的皇位,于是他在贞观十二年(638)﹐特别在玄武门设立了左右屯营﹐号称“飞骑”。这支被李世民视作心头肉的禁军人员,自然必须是根正苗红的“元从禁军”子弟。

后来为了适应皇帝出行的安保需要,李世民特地从飞骑中精选100名武艺高强之人,号称“百骑”。这支一百人的小部队在武则天时期,被扩充为一千人的编制,改称“千骑”。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在不扩编的基础上改成“万骑”。在后来消灭太平公主的政变中,李隆基正是凭借这支“万骑”成功的,自然将其视作心头肉。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把“万骑”从左右羽林军中分出﹐另设一支禁军,赐名“左右龙武军”。

在保护唐玄宗逃亡四川时,护驾的正是这左右羽林军和左右龙武军,一共是“四军”。不是说“六军不发无奈何”吗?还有两军呢?事实上,马嵬驿兵变发生时,护驾的禁军编制有且只有这四支。至德二载(757年),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即位,是为唐肃宗。由于未得玄宗主动禅位,所以当时肃宗的身边是没有禁军的,于是他便从跟随自己到灵武的官员子弟中挑选组建了一支效忠自己的禁军——左右神武军。

由于白居易是出生在“安史之乱”结束后,《长恨歌》更是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年),距离马嵬坡之变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所以作者索性将左右神武军和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合称为“六军”。但如果真的要细究历史的话,这一句其实应该改为“四军不发无奈何”,只是诗歌创作并不需要一丝不苟的严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