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七零后、八零后都读过《孔融让梨》的故事,那是教科书中必读的名篇。如今是不是还有不清楚,但孔融这个名字,几乎成了父母教育孩子必提的人物。
但古人的命运在很多时候受到文化程度的影响,所谓文人气傲,大抵如此。 孔融从小聪明,读书过目能诵,被人赞誉“必为伟器”。 这对于孔融是好事,其实也是坏事,过于突出的才华容易养成“恃才傲物”的个性,他恰好就是如此。 而在当时(实际在今天也是如此),这种过于直接的个性是很难容于社会的,不论是待人还是处事。 事实上,孔融是个个性张扬的人,不畏权贵,更不怕死。以理立世固然不错,但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必定要有相对圆滑才能安稳。
当时,名士张俭因为与中常侍候览不对付,所以惹下杀身之祸。张俭深知性命堪忧,于是逃去朋友孔褒家里。 孔褒是孔融的哥哥,与张俭为好友。收留他也算是义举,但问题是当时孔褒并不在家,只有16岁的孔融竟然站出来,大义凛然:“我哥哥虽然不在家,但我就不能尽地主之谊吗?” 于是,张俭盛情难却,留在了孔融家里。但事情很快就败露了,张俭连夜逃走,只剩下孔褒与孔融及母亲,三个竟然争着要赴死。 当时孔融的哥哥与母亲都认为自己是家里的老大,必须要承担责任,可他却说:“收留张俭的人是我,这个罪名应该放在我头上。”
这气势,想要让孔融不出名都不行。最终,他因此名气日盛。但显然,这也让他更张扬的个性更加不羁。 其实,人生从小的时候还是要吃一点苦头更为有益,至少会让人了解所谓的人间险恶,明白真实的人性与人际关系。 孔融从小出名,高高在上惯了,这让他不向权贵低头的个性随着年纪越来越清高,自然也为自己的日后埋下了伏笔。 因为有才气,进入仕途是必然的出路,可以孔融这样的个性,想要与人家良好相处如何容易? 相同情怀的同事可能有那么几个,但大部分还是明争暗斗,以自我存私为主的竞争者。孔融在他们心里,那就是一根刺。
曹操这样一个世间枭雄,其为人、做事何等乖张?他与孔融那注定不是一个盘里的菜,奈何世界就这么大,他们必须要在一起共事。 当看不惯曹操,又灭不掉他的时候,孔融能做的是什么?除了冷嘲热讽,恐怕也就只剩下相互对立了吧? 比如,曹操做事爱卖乖,天下饥荒,战乱不断,他就为了邀买人心而禁酒。事实上,喝不喝酒能改变什么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但这对于真正爱喝酒的人就绝对不友好了,孔融就在这些人之中。他不但不理会曹操的禁酒令,还多次向曹操写信,对此举进行百般抗拒与挑刺。
曹操那是坐在“惜才、合人”的高墙之上居高难下,只好在心里暗憋一口气,不与孔融计较。 没想到,后来的孔融有恃无恐,大到打仗,小到儿子抢个老婆,他都要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而且直指曹操。 这让曹操心里各种气恼不说,重要的是他竟然因为没有文化差点丢了脸。 原来,当时曹操的儿子抢了甄氏为妻,孔融便在给曹操的信里这样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 曹操一看懵了,还有这样的事?我竟然孤陋寡闻了?于是忙问孔融:“这是出自何典呀?”
孔融对此不屑一顾:“按现在的事情来推测一下,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这话把曹操给气得,这是明目张胆地损我呀?你欺负我教子无方也就算了,竟然还欺负我没文化! 可想而知,曹操在心里有多记恨孔融可想而知。但孔融不自知,一味地过嘴瘾,直到大祸将至时为时已晚。 建安十三年,孔融终于被曹操抓到了小辫子,明知是郗虑的诬陷,他还是为孔融扣上了若干大帽子:欲图不轨、不遵超仪、谤讪朝廷、招合徒众…… 按当时法典,孔融被处以死刑,且诛连全家。
当时,孔融有两个孩子,儿子孔怀谷9岁,女儿孔怀玉7岁。当官兵到了孔家进行查封、抓人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像没事人一样在后院玩琢钉游戏。 据《世说新语·言语》所记,当时孔融要求曹操放过自己的两个孩子,毕竟他们年纪还小。但只有7岁的女儿却说了一句话:“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 这就是后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出处,一个区区7岁的孩子,都能说出这样的话,想来曹操是万不肯留的。 所以,最终孔家老小都被处死。最让当时百姓称奇的是,孔融不但有才,且教子绝对比曹操有有一套,因为他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竟然“乃延颈就刑,颜色不变”。
更甚至,临死之前,孔怀玉这样对孔怀谷讲:“如果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孔融一生好大喜言,不自知为家人带来祸端。但有其才且教其子女,可见他的才华也不是传闻。
曹操这样一个奸雄,宁错杀不放过的人物,又如何会放过孔氏之人?只是可惜了那样有见地又有思想的孔怀玉,若能活着,大概又会成为第二孔融了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