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掩盖700年,诸葛亮之死,竟是蜀汉内部自己人下了“慢性毒药”。

诸葛亮的五丈原病死,连敌人司马懿都看得出来,死因在于:食少事烦。难道说蜀军阵营中没有一个人能看出来吗?司马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蜀军众将以及随军主簿难道会不知道诸葛亮吃的少事情多吗?为什么不劝谏呢!随军御厨御医为何不劝阻呢!

演义掩盖700年,诸葛亮之死,竟是蜀汉内部自己人下“慢性毒药”

蜀军阵营中还真有人劝过诸葛亮,此人叫杨颙。杨颙是诸葛亮的诤友,也是诸葛亮的丞相主簿,杨颙就曾对直属领导诸葛亮提出过意见。《襄阳记》明确记载:杨颙直入谏曰:为治有区分,则上下不可相侵。说白了,杨颙就是在批评诸葛亮一个错误的工作方式:喜欢越俎代庖。杨颙反对的是诸葛亮的团队管理方式,诸葛亮作为丞相,管得太细了,对事情对官员的要求统统太高了,初衷是好的,让大家都积极向上谋求发展。但长此以往,会导致上下相侵,导致很多事情反复校对在做无用功,导致诸葛亮手头事情越来越多,太抠细节了。

诸葛亮越是“大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反而导致手底下的官员做事情不认真马马虎虎,因为他们都会养成:反正丞相还会再校对一遍的心理预期。可惜的是,丞相主簿杨颙卒于公元228年,而这一年诸葛亮刚准备北伐,人已经抵达了汉中郡,同一年,丞相西曹令史赖厷也死了。

演义掩盖700年,诸葛亮之死,竟是蜀汉内部自己人下“慢性毒药”

随着协助诸葛亮处理政务的能臣陆陆续续去世,朝中的政务工作量是不变的,北伐的战事工作量反而越来越重。这一来二去,工作量多了,分摊工作量的人少了,诸葛亮的负担肯定会变得越来越重。但小说《三国演义》主要侧重写北伐了,根本没提到杨颙、赖厷等等这些政务助手,他们在背后也是同样重要的。

而丞相诸葛亮的饮食,应该就是随军御厨管理的,诸葛亮常年在汉中,老婆黄月英肯定不在身边。诸葛亮吃得少这件事,军帐士兵和姜维、费祎等人应该要负主要责任,哪怕硬逼着诸葛亮吃饭也得吃啊。如果诤友杨颙还在,必然疯狂劝诸葛亮多吃饭,少操心,诸葛亮正是缺少了这样一个生活上耳提面命的同事。在饮食上,没有一个同事站出来向上管理诸葛亮,让丞相务必吃饱饭。在工作量上,杨颙死后,更是没人提醒诸葛亮不要越俎代庖,不要越俎代庖,不要越俎代庖。

演义掩盖700年,诸葛亮之死,竟是蜀汉内部自己人下“慢性毒药”

《三国演义》掩盖了近700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其实就是累死的,自己把自己给卷死了。饮食极不规律+工作量超负荷,导致常年生活习惯差,长此以往积劳成疾了。变相来说,诸葛亮病死,也是蜀汉内部自己人下了“慢性毒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