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振熙,或许并不是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
但她是著名教育家杨昌济的妻子,是革命烈士杨开慧的母亲。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向振熙听到这个消息后,泪水夺眶而出:
“我还能等到这一天,我等到了这天!润之现在在哪里?岸英他们呢?”
相夫教女,默默奉献
向振熙于1870年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向家乡。
杨昌济是向振熙的表哥,杨、向两家是世交,关系紧密,世代联姻。
向家是书香门第,精研宋明理学,颇有建树,对两个家族的后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杨昌济对向家的尊崇敬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来自于他对理学的推崇。
青年时代,他隔一段时间就会到向家探望外祖母,因此也经常能见到向振熙。
常来常往,两个人之间也渐渐地生出了不一样的情愫。
外祖母见两个孩子亲近,心中高兴,便早早为他们定下了亲事。
1888年,向振熙和杨昌济结为夫妻。
婚后两人感情深厚,向振熙不但对杨昌济的生活起居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更是在事业上为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与支持。
当时,杨昌济一心扑在科举上,还在因屡试不第而苦闷。
于是向振熙就把所有的家务琐事都揽在了自己的身上,让杨昌济能够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业。
在妻子和好友的支持鼓励下,杨昌济也开始转变思想。
他逐渐将注意力从科举考试转移到了教育事业,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里的私塾授课。
1901年,杨开慧的降临给这个家带来了更大的幸福,却也让他们的生活压力大增。
向振熙也因此学起了纺织,赚钱养家糊口,补贴家用。
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好在夫妻二人能够相互扶持、理解。
1906年,湖南各地都发生了洪灾,灾情非常严重,很多人都只能在街头乞食。
一日傍晚,向振熙一家人正吃晚饭,忽然听见有人在外低声乞讨。
打开家门,发现门外是一对受灾的穷苦母子。
向振熙毫不犹豫,用菜碗盛满了饭菜,将家中不多的粮食匀给逃荒的人。
板仓的院子里住着一位患有哮喘病的老人,生活十分艰难。
尽管自己家中也很是艰难,但向振熙还是经常叫杨开慧去给他送柴、送米、送衣。
母亲的善良慷慨、言传身教成为了杨开慧深刻的家庭教育,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98年,浩浩荡荡的戊戌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苦闷压抑的环境,让杨昌济的情绪与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看破了当今体制的弊端,也不打算再苦心钻营仕途,终于下定决心放弃科举。
为寻求新的出路,杨昌济便和向振熙商议,决心到日本读书。
当时家中并不富裕,向振熙又身体孱弱,还要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
可她却深深地理解自己的丈夫,并毫无保留地全力支持他的事业。
1903年初,杨昌济辞别妻儿,只身一人踏上了东渡日本留学的旅程。
六年后,他又到英国学习了三年,之后又前往德国进行教育考察。
十年来,向振熙独自一人把儿女拉扯大,日日夜夜盼望着杨昌济的归来。
这段艰难的时光,是家人之间的爱与默契,支撑着天各一方的两人共同度过。
杨昌济也很挂念妻儿,时常写信给他们。
在给向振熙的信中,杨昌济鼓励妻子和女儿一道求学。
于是向振熙克服了经济上的困难,毅然与女儿进入学校读书。
1913年,杨昌济回国,先后在湖南的几所学校任教。
中共早期的重要领导人蔡和森以及毛主席,都是杨昌济的得意门生。
向振熙也经常从丈夫口中听到对他们的夸奖。
有时两人登门拜访求教,向振熙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所以毛主席对向振熙总是如对待母亲一般尊敬孝顺。
1918年,杨昌济在蔡元培的邀请下,赴北京大学任教,任伦理学教授。
毛主席在北大图书馆的工作,便是由恩师杨昌济推荐的。
南来北往,向振熙一直都跟随在丈夫身边,照料他与孩子的生活起居,让杨昌济可以专心于培育救国救民的英才。
助力革命,坎坷磨难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在北京病逝。
向振熙悲痛难忍,在灵柩前痛哭不止。
她年幼丧母,很小就要照顾弟弟妹妹;婚后丈夫外出求学,亦是她一人支撑家庭。
现在向振熙已年过五旬,生活的重担又一次压在她的肩头。
她不仅要应对家庭的巨大变故,还要承担起未完成的责任,因此只能强忍悲痛。
杨昌济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家中一直都不富裕。
向振熙没有任何积蓄,就连之前的丧事也是靠亲朋好友资助办的。
杨昌济归葬于长沙板仓后,她手中就只有之前剩下的一点奠仪费。
这一年,毛主席和易礼容等人创办文化书社,为新文化运动提供宣传阵地。
可在当时,他们这群年轻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筹集创办资金。
因为缺钱,他们只能发起集资,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文化书社急需经费,杨开慧也一筹莫展。
向振熙得知此事后,便将手里剩下的奠仪费全都给了女儿,用来支持毛主席。
尽管生活困苦,她也毫不犹豫地支持孩子们的革命事业。
支撑她的不仅仅是伟大的母爱,更是一种家国情怀,是继承了丈夫未完成的事业后所怀有的责任感。
20世纪初,社会上涌动着革命的浪潮。
杨开慧与毛主席的婚姻,便是当时家庭与革命事业交织的一个缩影。
长沙清水塘22号,这是二人结婚后的第一个家,亦是他们进行革命地下工作的基地。
向振熙与他们共同生活在这里,见证了这段
“小家大国”
的峥嵘岁月。
岸英和岸青的出生,给向振熙带来了更多的喜悦。
她日夜操劳,照顾外孙,为家庭和革命事业默默奉献。
但是命运多舛,短暂的幸福之后,又是接踵而至的坎坷磨难。
当毛主席离开家人前往井冈山参加革命的时候,向振熙就总是为他的安全担心。
1930年8月,清乡司令部又卷土重来。
清乡队在湖南大肆抓捕共产党人,并且悬赏一千大洋,通缉杨开慧。
10月24日,杨开慧被抓,与毛岸英一起被关进了监狱。
过去有很多人认为杨开慧在监狱里受尽了折磨,毕竟她面对的是清乡司令部司令,号称
“杀人魔王”
的何键。
但事实上,杨开慧起初并没有受重刑,反而是得到
“优待”
的。
一方面是有杨昌济老友章士钊等人的竭力营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杨开慧的身份特殊。
她是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妻子,如果能让她自首,那么在舆论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当时他们对杨开慧表示,如果她能自首,并且宣布脱离共产党,声明与毛泽东断绝关系,就可以立即被释放。
但杨开慧的态度,却是一如既往的坚决,
“死不足惜,唯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劝降不成功,国民党反动派便决定将杨开慧
“枪决并暴尸三日”
。
11月14日上午,杨开慧连中两枪,却尚有气息。
摧心剖肝的痛让她饱受折磨,鲜血浸透了一大片荒草。
直到中午,她又被补了一枪,英勇就义。
杨开慧的死讯,是红军部队到达闽西的一个小镇后,毛主席才从报纸上得知的。
那时正值第二次反围剿的紧要关头,他只能搁下自己的痛苦和内疚,全心投入到斗争中去。
直到部队回到驻地休整,他才终于有了悲痛的时间。
在家书中,毛主席写道:
“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
噩耗传到家中后,宛如晴天霹雳。向振熙痛不欲生,与外孙抱头痛哭,几度昏厥。
可是孩子们还需要她的照顾,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
因为害怕反动派会继续加害岸英兄弟,所以我党地下工作者就将他们送到了上海。
已过花甲之年的向振熙,丈夫去世,女儿就义,孤身一人回到湖南后,又与外孙失去了联系。
在巨大的悲痛中,她度日如年,只盼着革命胜利,能再与亲人相见。
骄杨轻飏,深情厚谊
1949年8月,长沙终于迎来了和平解放。
79岁的向振熙知道这个消息后,喜极而泣:
“我还能等到这一天,我等到了这一天!润之现在在哪里?岸英他们呢?”
得知向振熙身体康健,毛主席当即复电,
“老夫人健在,甚慰。”
对向振熙而言,毛主席既是领袖,亦是亲人,他的关切这个喜讯更显珍贵。
随后,湖南省委也把向振熙一家人接回了长沙。
9月初,毛主席亲自托人给向振熙送去了礼物和信件。
“老太太,你们好吧。现在托朱小姐之便,前来看望你们。”
一见到那熟悉的字迹,向振熙数十年来的酸甜苦辣都在心中涌起,顿时泪流不止。
对向振熙而言,这份礼物和亲笔信不仅是一份关怀,更是对向振熙多年来坚守付出的认可。
向振熙得到了领袖的关怀,亦感受到了毛主席的慈孝。
1950年5月25日,是向振熙八十岁的生日。
毛主席在书信中为老人家贺寿,又特地安排毛岸英回长沙给外祖母祝寿。
“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寿,因令小儿岸英回湘致敬,并奉人参、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贺之忱,尚祈笑纳为幸。”
祖孙昔日一别,至今已有近二十年了。
那一年,毛岸英只有八岁,如今二十八岁的岸英站在向振熙面前,亲切地唤了声
“外婆”
。
老人家恍惚了一会儿,才认出眼前的青年就是自己最心爱的大外孙。
她用满是皱纹的双手,在毛岸英的脸上轻轻摩挲,几度哽咽,语无伦次地道出了她的思念。
当毛岸英询问老人家在生活上有什么需要的时候,向振熙只是叫岸英帮她还清曾经向邻居借的十元欠款。
毛岸英知道,外婆还是和从前一样,淳朴、善良,很少索取。
她总是全心支持着家中的每个人,默默地为家庭奉献牺牲,却从未想过回报。
除了岸英外,向振熙也表达了对毛主席和毛岸青的思念。
于是1951年,毛岸青又到长沙去探望外祖母。
可大家都不忍心告诉老人家,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消息。
岸英走时答应她,还会再来看她,老人家就一直等着。
正值全国实行薪金制的时期,毛主席惦记着老人家,于是按月寄送生活费,直至向振熙离世。
这不仅是一份经济上的支持,更是一种深厚情谊的延续。
1960年,向振熙迎来了她的90大寿。
毛主席特地写了一封亲笔信,并附上200元作为寿礼,拜托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代为转交。
1962年,向振熙老人病逝,出殡的那一天,前来送别的人络绎不绝。
毛主席接到这个消息后,迅速致函湖南省委,将深切哀痛之情转达给杨开智。
“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
在漫长的92年人生中,向振熙老人在世间经受了各种辛酸磨难。
而如今这个被苍松翠竹环绕的陵园,一片宁静祥和,她终于可以安静地躺在女儿身旁。
花岗岩的墓碑上刻着那首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
,这是由毛主席手书的诗作。
1962年,杨昌济的故交、曾尽力营救过杨开慧的章士钊来访,与毛主席谈论起了这首词。
他问毛主席,这词中
“骄杨”
的
“骄”
字,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
“娇”
呢?
主席沉思了片刻,回答道:
“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
这首荡气回肠的词作,不仅仅是毛主席对爱妻的缅怀,更是他对无数革命先烈的歌颂。
与此同时,也倾注了对于他恩惠不浅的杨家以及向振熙老人的感激和深厚情谊。
参考文献
[1]边辑.毛泽东致向振熙书[J].党史文汇,2013,(01):15.
[2]向端四.杨开慧烈士的母亲向振熙[J].文史精华,1996(11):3.
[3]王书波.骄杨轻飏重霄九光辉常照后人心——记杨开慧烈士[J].党史博采:上,1994(3):5.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