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

这是一部在开播前很轻易会被打上满身问号的电视剧。话题太敏感、观念有争议、行业良莠不齐等,每一重现实问题都抬高了创作的门槛。好在,有“破冰者”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拉直了问号。

《以美之名》由李少飞执导,姚晨、贾静雯等主演,正在优酷热播,同步上星东方、北京、浙江三家卫视。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作品版权保护剧、重点扶持项目,该剧开内地先河,首次将镜头对准整形医美行业,以女性成长与博弈为主线,勾勒出一个行业的缩影。剧中有句灵魂之问:“你有没有想过,你认为的美的标准,到底是由谁制定的?”剧情进度条走过三分之二,有网友隔空回应台词:“美,其实不被定义。”

当现实生活中蓬勃发展的“颜值经济”与不时涌现的医美乱象并存,《》难得地兼容了专业度、锐度与温度。在行业权威专家护航下,剧集如手术刀般精准地层层破题,剖开行业生态真相,划破“容貌焦虑”,倡导形成更包容的议题探讨氛围。

整形先“整心”

无可否认,视频社交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完美”形象,大众对美的追求无处不在。一方面,用滤镜修饰出无瑕肌肤,通过软件雕琢出曼妙身姿等,很少人会对更好的自我形象展示完全说“不”;另一方面,部分人对于美的认知窄化,埋下了“颜值即正义”“三观跟着五官走”的价值隐患。在此背景下,《以美之名》能产生怎样的社会效应?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主任、长江学者郭树忠是《以美之名》的医疗顾问之一,他曾为世界第二例、亚洲首例换脸手术主刀。在他看来,通过整形美容技术改善容貌、提高生活质量,也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由于需求快速增长,行业乱象丛生。此时制作一部电视剧,让社会大众了解真实的整形美容行业和整形美容医生,从而在选择接受整形美容手术时更趋理性,对于推动行业发展十分重要”。

编剧之一江霞提到,“医美”具有严肃性,选择之前,所有人理应对这件事有足够了解、保持审慎,剧作的态度也并非简单鼓励或反对。为此,主创团队历时七年,深入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等多家医院做田野调查,采访案例百余起,最终慎之又慎选出38例在剧中呈现。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案例,有着普遍认知里“该不该做”的必要性梯度分布。罹患骨纤维异常增生症的“恐龙女孩”接受面部肿瘤切除,虽然医生对手术方案存在冒进还是保守的分歧,但观众层面的选择是一致的:对先天畸形的修复,本质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美”其实是自我接纳的副产品。家暴受害者通过祛疤手术谋求新生,剧情设置与弹幕探讨都围绕“换脸还是换命”展开,剧中医生的回击态度鲜明:网络暴力有时比直接施暴更可怕,修复肉体也需重建心理。至于网红博主追求“精灵耳”导致感染,女孩想为“悦己者”整容被医生劝退等,这些故事离现实每近一分,剧集所启迪的思考就可能更深一层。

随剧中人一起面对隐身于“美”背后的复杂社会心理,观众开始思考,医美的动因究竟是追求真正的美,还是迎合偏见下的凝视?正如江霞所说:“真正的美更多是建立在自我认同上,不要被所谓的社会标准裹挟,更没必要成为焦虑的源头”,如台词所写——“整形先整‘心’”。

拍行业更映照人生

剧中有场手术方案争议颇具代表性。患者要求将眼距缩小到“黄金比例”,医生乔杨坚决反对,“你的眼距很美,像莫迪里阿尼的画”;医生周静雯则认为:“医生不是审美裁判,应尊重患者意愿。”这类冲突指向行业核心矛盾:医美是医疗行为还是消费服务?

剧中也毫不避讳地揭露行业阴暗面:轻医美诊所暗藏“美容贷”陷阱,过度整容导致面部坏死,黑诊所的违规操作致人毁容甚至危害生命健康……这些取材自真实案例的情节有如一记警钟:当手术刀成为商业工具,谁来守护医者初心?

主创团队意在讲述这一特殊领域独有的专业与伦理“七寸”,但他们并不打算把电视剧拍成行业纪实观察,“剧”才是根本。行业剧是否好看,需要剧作讲内行话、拍真实生态、更要塑造自洽的人物。

具体到《以美之名》,故事塑造了乔杨与周静雯两位女主,她们是姐妹、战友,也是对手。两人从医科大同窗到职场宿敌,因“黑医美”乱局被迫合作、强强联合,终于从博弈走向共情,由对手变队友。在导演李少飞看来,用人物成长带动故事发展、在行业中映照更广阔的人生,既是引人入戏共情的起点,也是要点。

这种以人生故事切入行业的方式,也赢得了国际传播的良好先机。据悉,该剧将于4月20日在海外流媒体平台奈飞上线。剧方透露,在去年该剧剪辑刚完成时,奈飞就有意向采购该剧。监制俞白眉说:“如果说有一些国际传播经验,那就是不只讲职业故事,更要讲最普遍的人的故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