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科举制度诞生以后,衍生出很多专用名词,比如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等等。从明清两朝的科举史来看,科举功名分为三等,最低的是秀才,次而举人,最高是进士。关于举人、进士的文章笔者发布过很多,本篇主要以明代为例来讲讲一讲秀才。

秀才是我们通俗的叫法,正式的名字应该称“生员”,这是读书人应试获得的第一个功名。按照制度,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在没有考取生员之前,一律叫“童生”。 明代的生员大体上可以分为地方儒学的生员,国子监中的贡生两大类。地方儒学的生员,又可分为府、州、县的廪生、增广生、附学生。国子监的贡生具体又分岁贡生、选贡生、恩贡生、拔贡生、纳贡生。 由此可见,明代的生员有很多的名色。当然生员中最主要的就是地方儒学上的三大类,即廪生、增广生、附学生。这三类生员中又是不同的身份地位,下面具体来讲。

廪生 明代府州县学中,廪生的地位最高,即使是学校的教官,也必须颇为客气地称廪生为“斋长”。洪武初年,朝廷规定在京府学生员60人,在外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这些生员是纳入朝廷编制的,可以享受更高的待遇。 首先是经济上给予补助。洪武时期,廪生给月米一石,且规定学校要给廪生提供免费的住宿,让他们在学校里完成学业,以便顺利参加乡试。 其次是政治地位较高,因为廪生的考取相对困难,多是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更为关键的是,廪生录取向来严格,有规定的名额且数量普遍不多,有物以稀为贵之意。 廪生的另一优势是可以择优录取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学习,享受更高等级的教育。被国子监录取的生员叫岁贡,这很好理解,是地方上进贡给朝廷的备用人才。

明代的科举在报考程序上十分严格,不仅要祖上三代身家清白,而且还需要有人担保。这个担保人也是廪生,按例,给童生作保可以收取一定的好处费,这也是廪生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 增广生 增广生的地位次之,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是相对廪生而言,增广生也有定额;其二是增广生地位相比廪生较低,但因有限的数额,却又高于附学生员,因此在考核、补廪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其三是增广生员没有财政补助,不给月米也不提供住宿,很多都是在家完成学业,一般不进入当地的学校学习。 附学生员 明代时,凡是初进学者,只称附学生员,简称“附生”。附学生员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附学生员同样也没有朝廷的补助,地位比前两者要低;其二,附学生员没有人数的规定,多寡要根据州县大小而定;其三,很少有机会选人国子监。

明代的生员除了上面介绍的三种外,还有两类比较特殊,一个叫“青衣”,另一个叫“社生”。他们是不享受免除徭役的特权的,只是名义上的秀才,也不能参加科举。 青衣、社生在明初的时候尚未出现,至少是在嘉靖以后,由于生员考试制度更趋严密,其体制也更趋合理,于是才出现的两种名色。因而清人在记明代史事时说:“后又有青、社之名。” 明代史料中对青衣、社生的介绍并不多,清代在这方面倒是有很多的记载。从清代的情况来看,青衣、社生是生员中成绩劣等而受到降级处分的。尽管他们已被降级,并改穿一般的青衣,但和一般的平头百姓还是有所区别的。 这两类生员如果从叫法上就不能称为秀才,是介于童生和生员之间,按照明代的制度,青衣、社生不能参加乡试,如果要参加就必须要和童生一起参加府试,考取正式的生员后方能报考。

当然了,明代的生员名色比清代的要复杂得多,除了以上介绍的五类生员,还有卫学生员,细分又有武生、军生、官生等,卫学生员主要是武举,鲜有参加文举的,因此关于卫学生员,就不多细说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