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孔明先生,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诸葛亮,诸葛孔明在大家的心目中几乎是智慧的化身,忠义的典范,他多智近妖,倾力帮助刘备,为蜀汉的建立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事实上,在三国时期曾存在过两个孔明,这是怎么回事呢?

另一个孔明

三国时期的第一个孔明先生指的是诸葛亮,这一点大家都非常清楚,毕竟诸葛亮的名声实在是太大了,没几个人不认识他。从小我们学的课文,就告诉我们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聪明能干之人,长大后我们更是被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大家对于这个孔明先生都是非常尊敬的。那另一个孔明到底是谁呢?为何敢于和诸葛亮起一样的名字?

事实上,三国时期的另一个孔明是胡昭。这就很奇怪了,这人明明姓胡,为何大家会叫他孔明呢?实际上这就是古代和我们现在取名的不同之处了。三国时期,人们的姓名一般分为了三个部分,一个是姓,一个是名,还有一个是字。就拿诸葛亮来说,他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所以很多人称呼他为孔明。而胡昭姓胡,名昭,字孔明,所以别人也可以称呼他为孔明。所以,说胡昭是另一个孔明,也说得过去。

这个胡昭究竟是何人呢?竟然敢和诸葛亮取一样的字?

实际上胡昭比诸葛亮的年纪还大了将近20岁。胡昭出生于公元162年的颍川,诸葛亮出生于181年的琅琊,所以其实胡昭的取的字比诸葛亮更早,不能说人家抄袭,而且胡昭这个人,是一个典型的隐士,压根不喜欢世俗的争名夺利!

曹操担任司空丞相后,出于对人才的渴望,曾多次以礼征召张昭,前来为官。但是这个张昭呢,总是推辞,到了最后,他实在推脱不掉,只能来到曹操面前。而他到了以后,竟然对曹操坦率说道,我只是一个乡野书生,没啥大才能,于军于国都没有大的才能,希望丞相放我离去。见胡昭表露了心声,确实是不想做官,反正胡昭也在曹操的治下,并没有去到竞争对手的地盘,所以曹操也不好强人所难,只能放胡昭离去。

《三国志》:急胡昭始避地冀州,亦辞袁绍之命,遁还乡里。太祖为司空丞相,频加礼辟。昭往应命,既至,自陈一介野生,无军国之用,归诚求去。

不得不说,胡昭与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无论是他的志向还是为人,都要坦率诚恳得多,能让人一眼分辨出来,这就是一个实在人。当初诸葛亮也曾躬耕于南阳,但他并非是真正想做一个隐士,他其实一直在等待着明主的挖掘,这一点和胡昭完全不同,胡昭是那种真正向往隐士生活的高人,他才是那个超脱世俗之人。

当初曹操征召司马懿时,司马懿以装病为由拒绝曹操,最终被曹操发现被迫出山,相比于胡昭,司马懿的表现就略显拙劣了。如果你真心不想出山为官,大可以向胡昭这样,直接挑明嘛。

胡昭曾救了司马懿一命。

司马懿少年时期和胡昭的关系比较好,有一次同郡的周生准备谋害司马懿,这个消息被胡昭探知了,于是他立刻涉险去寻找周生等人,最终在崤山渑池之间找到了周生一行。胡昭请求周生放过司马懿,但人家周生都准备好人马去杀司马懿了,自然是不肯的,胡昭本身是个比较有名声的人,在他的苦苦哀求、甚至哭泣之下,最终感动了周生,使得周生放弃了对司马懿的击杀,救了司马懿一命。

《高士传》:初,晋宣帝为布衣时,与昭有旧。同郡周生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陟险,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昭因与斫枣树共盟而别。

胡昭这个人虽然救了司马懿一命,但他并没有告诉司马懿,后来还是通过其他渠道,大家才知道了此事。胡昭就是这么一个有情有义的隐士,他性情天真,行为高洁,是一个令人敬佩之人。

结语

三国中的两个孔明先生,都是令人钦佩之人,他们一个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互为死敌,在战场上比智斗力,一个是胡昭,和司马懿是好友,曾救下司马懿的性命。综合来看,司马懿这人,还真是一辈子和孔明先生脱不开关系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