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鸟巢”?2003年开工的鸟巢,耗资22.67亿,位于北京的黄金地段,每年的维护费用高达8000万。那么,至今鸟巢究竟是赚了还是赔了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1年7月,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这个喜讯背后,却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北京缺少一个能够承载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世界级体育场馆,为了打造一座配得上奥运盛会的主场馆,2002年10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向全球发出征集令。   在众多方案中,一个名为“鸟巢”的设计脱颖而出,这个由瑞士建筑大师与中国设计团队携手打造的方案,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征服了评委的目光,钢筋交织成网状结构,远远望去宛如一座巨大的鸟巢,既体现了建筑的气势,又糅合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2003年12月,鸟巢正式开工,工程团队很快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棘手的问题是建筑所需的特种钢材,传统钢材无法满足鸟巢复杂的结构需求,而当时国内还没有能力生产所需的高强度钢材。   河南舞阳特种钢厂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经过数月的反复试验和技术攻关,终于研制出了被誉为“鸟巢钢”的高强度钢材,这种特制钢材不仅解决了工程难题,更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迈上了新台阶。   施工难度之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仅外部网状结构就需要焊接数万个节点,有些区域因为空间狭小,连机器都无法进入,只能靠工人们手工作业,烈日下,工人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高空中小心翼翼地进行焊接,为了赶工期,许多工人甚至顾不上休息,有的中暑后打完点滴就立即返回岗位。   原本预算31.4亿元的工程,最终超支近5亿元,为了控制成本,建设方不得不对原方案做出调整,取消了可开启式顶棚的设计,将观众座位从10万个减少到9.1万个,虽有遗憾,但这些调整并未影响鸟巢的整体气势。   2008年3月,历经四年多的艰辛建设,鸟巢终于竣工,这座总投资达34亿元的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震撼了世界,当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上,鸟巢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建筑实力和文化魅力。   奥运会结束后,许多人开始担忧鸟巢会步其他奥运场馆的后尘,成为一座“华而不实”的摆设,毕竟在体育史上,不乏奥运场馆被荒废的先例,希腊雅典的奥运场馆杂草丛生,韩国平昌的跳台滑雪场仅使用五次就被拆除,这些都在警示着鸟巢的未来。   它没有被束缚在“奥运场馆”的单一身份中,而是开始了一场精彩的角色转型,首先,它成为了北京最引人注目的地标建筑之一,这座造型独特的建筑吸引着全球游客的目光,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慕名而来。   更令人惊喜的是,鸟巢并未满足于做一个简单的“景点”,它开始尝试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这座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从五月天的演唱会到“中国好声音”的总决赛,从国际足球赛事到电竞比赛,鸟巢的舞台上不断上演着精彩纷呈的节目。   当然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受争议的就是维护成本问题,每年高达8000万元的维护费用,让许多人直摇头,而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占地20多万平方米的鸟巢是否值得保留,也成为热议话题。   面对质疑,鸟巢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应,通过多元化经营,它逐步建立起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门票收入、场地租赁、商业活动等多个渠道的收入,不仅足以支付高额的维护费用,还能创造可观的盈余。   数据显示,仅演唱会这一项目,鸟巢的租金就高达每天300万元,近年来,演出市场火爆,档期已经排到了2026年,而作为旅游景点,鸟巢自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超过3500万人次,门票收入成为稳定的经济来源。   更值得一提的是,鸟巢并未放弃自己作为体育场馆的本职,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它再次成为开闭幕式的主会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办赛能力,2027年,它还将承办世界田径锦标赛,继续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发光发热。   信息来源:《北京鸟巢的命运与挑战》,《城市建设与文化》,2019年3月第12期,李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