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降血糖的新药来了,一月只需服两次,控糖更轻松!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教授在《中国糖尿病防治蓝皮书》中指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4亿,是全球第一“糖尿病大国”。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少人虽查出高血糖,却在“控糖”这件事上走了不少弯路,不是吃药断断续续,就是血糖波动过大,结果拖成了“糖尿病并发症套餐”。

降血糖的新药来了,一月只需服两次,控糖更轻松!


就在大家对“天天吃药、严格控糖”感到头疼的时候,新药传来了好消息,一种只需每月服用两次的新型降糖药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色,有望为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新的控糖方式。

这不是噱头,而是经过权威验证的科学突破。文章将从药物机制、临床研究、适用人群、用药注意事项等多维度展开,讲清楚这个新药到底值不值得用,怎么用才安全有效。

不再天天吃药?新一代GLP-1RA来了这款新药的名字叫:Orforglipron(奥贝鲁肽),是一种口服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

降血糖的新药来了,一月只需服两次,控糖更轻松!

过去几年,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如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因其控糖、减重“双重功效”受到广泛关注,但大多数都需要每日或每周注射一次,使用不便。如今,奥贝鲁肽的问世,打破了这一局限——只需每月服用两次,便能稳定血糖水平。

来自美国礼来公司的一项3期临床研究(SURPASS-EARTH Study)显示,在接受奥贝鲁肽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HbA1c(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幅度超过2.1%,而且体重平均下降近8%。这一表现不仅优于传统的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组合,也优于一些每日口服的降糖药。

药效稳定,靠的不是“神药”,而是机制新颖

奥贝鲁肽作用的靶点是GLP-1受体。这种受体本身存在于胰腺、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调节胰岛素分泌、胃排空和食欲控制。

通俗说,就是:

· 它能让胰岛素分泌更“聪明”,只在吃饭时释放,避免低血糖;

· 它能减缓胃排空速度,让人吃得慢、饿得晚;

· 它还能抑制大脑食欲中枢,让“嘴馋”变少,体重自然下降。

降血糖的新药来了,一月只需服两次,控糖更轻松!

传统降糖药大多以“催促胰岛素”为主,容易引起低血糖。而GLP-1RA属于“有饭才工作”的聪明药。

奥贝鲁肽通过特殊的化学修饰,延长了半衰期,使其在体内持续作用时间大幅提升,从而实现了每月仅需服用两次的疗程设计。

谁适合用?这类患者或将受益最大

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使用奥贝鲁肽,下列人群更有可能从中获益:

1. 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型:因为GLP-1RA类药物能控制体重;

2. 对传统口服药效果不佳者:如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等药物控制血糖不理想;

3. 有心血管高风险或既往事件病史的患者:多项研究表明,GLP-1RA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4. 担心低血糖的老年患者:该类药物诱发低血糖的风险较低。

降血糖的新药来了,一月只需服两次,控糖更轻松!

但仍需强调:任何降糖治疗都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个体化制定方案,不能盲目跟风。

用药方便,不等于可以“乱用”

奥贝鲁肽虽然服药频率低,但疗效并不打折。正因如此,更要重视用药规范和个体差异。

几点用药注意事项如下:

· 服药时间必须遵守医生指示,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服药间隔;

· 服药前后注意空腹或用餐状态要求,有些药需空腹服用以保证吸收;

· 初期可能出现恶心、食欲下降等轻微胃肠道反应,多数人在持续使用后可耐受;

· 孕妇、哺乳期妇女、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应由专科医生评估风险。

更重要的是:不可将其视为减肥药随意使用。即便具有体重控制作用,也不能脱离控糖这个主轴随意操作。

中医怎么看“控糖”这件事?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病位在脾、胃、肾,病机以阴虚燥热、气阴两虚为主。

中医调糖讲究“养阴润燥,健脾益气,固肾生津”,强调综合调理而非头痛医头。如今西医的GLP-1RA类药物以“调节胃肠激素”为桥梁,恰好与中医“调脾胃以固本”的思路可形成互补。

例如:

· 山药、黄芪、白术:健脾补气,利于胰岛功能稳定;

· 天花粉、麦冬、玄参:养阴生津,缓解口干多饮;

· 葛根、地黄、知母:清热润燥,改善血热型高血糖。

降血糖的新药来了,一月只需服两次,控糖更轻松!

在现代医学指导下,部分中药可作为辅助治疗,提升整体疗效,改善症状。

药物之外,控糖的“根”仍在生活

新药再好,也只是工具。真正能掌控血糖的,是日复一日的生活习惯。

几个被反复验证的控糖关键点,不容忽视:

· 饮食:以高纤维、低GI(升糖指数)食物为主,定时定量;

· 运动: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重点在“持续”二字;

· 情绪:避免长期应激状态,焦虑本身可引起血糖波动;

· 监测:定期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掌握趋势,及时调整药物。

血糖就像水龙头,不是关死就好,而是要稳稳地、匀匀地、不多不少地流。

展望未来:控糖方式正在“变革”

从一天三顿药,到每周注射一次,再到如今的“每月只吃两次”,糖尿病治疗正在向“轻负担、高依从”转变。

奥贝鲁肽的出现,提示我们:慢病治疗不再是“天天吃药”的苦差事,而是可以更智能、更个性化。

降血糖的新药来了,一月只需服两次,控糖更轻松!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教授在2023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年会中指出:“未来糖尿病管理的方向,是科技赋能+患者自控+多学科整合。” 新药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结语:控糖之路,没有奇迹,只有积累

糖尿病不是“吓人病”,但一定是“拖不得的病”。药物只是船,生活才是帆,方向掌握在每一个患者自己手中。

新药的出现,带来的是更轻松的选择,但不是放松的借口。真正的控糖,是脚踏实地,是点滴积累,是不断学习。每一个认真对待身体的人,终会收获一份稳稳的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