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武将的毕生追求是什么?答案当然是封狼居胥了。
那么,封狼居胥的成就究竟有多难呢?其实,这个问题真的是因人而异。
比如说汉朝名将霍去病,他在21岁的时候就达成这个成就了,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封狼居胥的武将。
但是,真要说起来的话,肯定不能因为霍去病这么年轻就封狼居胥,就认为这个成就很简单。
要知道,在过去的两千余年历史上,达成或者间接达成封狼居胥的武将,满打满算也不过只有寥寥数人,而唐初名将苏定方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苏定方这个人物,很多人可能受到隋唐演义小说的影响,第一反应就是这人是个反复无常的奸佞小人。
实际上,这不过是演义小说对苏定方形象的扭曲罢了,作者为了剧情的需要,将一些虚构的故事情节强插在了苏定方身上。
例如在《说唐》系列小说中,苏定方的形象就是近乎于反面人物,他先是与瓦岗寨为敌,后来又杀了罗艺和罗成。再后来,苏定方投降唐朝后,也做了不少坏事,最终被罗通杀死。
在演义小说中,即便是苏定方死了,作者也没有放过他,而是让他的孙子成为了西凉大元帅,由此产生了薛仁贵西征的故事情节。
不得不说,苏定方一家被《说唐》系列小说拿捏的死死的。而且,随着这些演义小说的流传,苏定方也就成了个反面人物。
其实,苏定方可是无辜的很,人家明明是一人灭三国,并且封狼居胥的绝世武将,却因为演义小说的流行,成为了一个奸佞小人。
苏定方从小就勇武过人,曾经跟随父亲平定了郡里爆发的叛乱。虽然这场叛乱的规模很小,只有数千人的规模,但是年幼的苏定方却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天赋。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素有雄心壮志的苏定方投奔了窦建德、刘黑闼领导的河北义军,从此之后一直在窦建德帐下效力。
窦建德和刘黑闼失败后,苏定方返回老家归隐,打算从此不问世事。但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听说苏定方在老家隐居,于是就封其为匡道府折冲。
折冲的品级并不高,也不算得到重用,等于是重新开始,苏定方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必须要实打实的功绩才行。而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临了。
贞观四年,李世民与东突厥开战,李靖奉命率军到碛口攻打东突厥的颉利可汗,苏定方也随军作战。
李靖知道苏定方勇猛,于是令其率领200名骑兵担任前锋,沿途负责打探敌军动向。
贞观四年二月初八的夜里,苏定方夜探时突然发现了突厥可汗居住的牙帐。当时苏定方身边只有200骑兵,远远不如地方势大,唯一的优势就是出其不意了。
如果按照正常来说,苏定方应该快速回去禀报消息,等待李靖大军杀到。但是这样的话,时间上就来不及,对方极有可能会逃脱。
有鉴于此,苏定方决定突袭牙帐,为李靖大军争取时间。在做出这个决定后,苏定方一方面派人回去报信,另一方面带领200骑兵就杀了过去。
由于当夜大雾,突厥兵也不知道苏定方有多少人马,所以一时间军心大乱,颉利可汗带着义成公主逃跑,将突厥大军丢在了后面。
等到李靖大军杀到后,群龙无首的突厥兵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反抗,一下子就被唐军打的溃不成军。
此战唐军斩首过万,俘虏十余万,另有牛羊无数,东突厥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后,颉利可汗众叛亲离,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率众俘获。
由于苏定方表现出色,所以他也因功被封为左武候中郎将,从一个小小的折冲都尉一举成为唐朝的统兵大将。
不过,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或许是因为唐初朝廷可用的名将太多,苏定方一直没能再得到重用。
公元655年,这一年苏定方先是参与了救援新罗一役,因功被封为临清县公,授右屯卫将军。当年5月,苏定方又跟随程咬金征讨西突厥,但是这一役却无功而返。
此战唐军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行军总管程咬金和副总管王文度指挥不力,拒绝了苏定方提出的正确意见,才导致了唐军的失败。
而且,王文度还杀掉了前来投降的胡人,抢夺了他们的财务。苏定方劝说不要这么做,王文度却不听。
公元656年12月,唐军无功而返,程知节、王文度论罪当诛,不过他们只是被罢官,并没有真处死。次年春,苏定方被任命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再次征讨西突厥。
也正是此次西征中,苏定方达成了封狼居胥的成就。他在阿尔泰山击溃了西突厥主力,一路追杀西突厥残余势力到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碎叶水。
苏定方此战,可以说是一举平定了西突厥这个隐患,尽收其人畜40余万。战后,苏定方又安抚百姓,将西突厥可汗掠夺的财物都归还给他们,百姓们都深感唐王朝的恩德,安西都护府也迁回了高昌。
此后苏定方一直为朝廷征战,唐高宗年间的战事几乎都是由他主导的,而且全都以唐朝胜利告终。
而且,苏定方不光是自己厉害,他还为唐朝培养了另一位名将裴行俭,师徒二人都是位列武庙。
放眼整个唐朝,恐怕没有一人能做到苏定方这一步吧?
因此,演义小说看看就好,千万不能当真,从苏定方这个人物就能看出,演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上的真实形象差距实在是太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