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最痛恨的变现模式,其实是广告无疑。但互联网的广告,其实能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好处。不信,作者给我们分析分析。
一、通过提供互联网广告给我们提供海量免费的C端产品
这一点其实表面上是比较好理解的,就比如目前市面上的大量C端产品抖音、快手、微信产品均对用户是免费提供的,在进入没进入互联网之前,我会有这样的疑惑:这些免费向我们提供服务的互联网公司究竟是怎么赚钱的?为什么反而越做越大?
答案其实就是通过卖广告向广告主收费。为什么这个乍一听还是会有点不太好理解,原因是因为这种收费转移的方式是非常巧妙的,打破了我们市面上传统的认知向谁服务向谁收钱。因此很多用户前端用户除了用的爽以外基本是不收费的除了去订阅一些增值服务。
其实整个关系链中的角色从不同角度来看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
- 对于用户:享受了免费的信息服务;
- 对于平台:实际上是将平台上的用户作为流量打包卖给了广告主;
- 对于广告主:使自己的产品得到了宣传或转化。
但唯一的点就在于说如何平衡广告主和用户利益点之间的矛盾,这是真正体现平台价值的地方。当然也有一个比较粗略的判断方法,就是看目前业务所在的生命周期:如果处于初期其实更多的在于用户体验,这样你才会吸引到一定的用户流量;如果作为成熟期就可以考虑一些变现方式,因为大量的流量如果不进行转化也是一种浪费。
当然,如果从细了来说,互联网产品也会按照用户的整体曝光链路:曝光-点击-转化链路来进行优化,每一个阶段都有可以着手优化的空间,这个以后会细说。
二、互联网广告能够有效的为我们降低广告商品成本
关于这一点有人会立马疑惑:为什么说打广告还会降低产品的价格,广告的成本不应该是直接转接到产品的价格里面吗?这里我先请大家回忆这么一个情形:
假如可口可乐投资了1亿元来建厂房、购设备,又花了1亿元做广告,卖出去了1亿瓶可乐,那么花出去的钱都需要用这1亿瓶可乐的收入来覆盖,因此分摊到每瓶可乐的厂房设备、广告费用是2块钱。
假如现在有某个创业者投入1000万建厂房、购设备,也来生产可乐,但是他不打广告,他想把打广告的钱省下来让利给消费者。现实中会是怎么样呢?现实中的情况是,因为不打广告,消费者根本就不知道有了一种新的可乐,这种新的可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卖出去了10万瓶,分摊到每瓶的生产成本是100元,最典型的就是北方的北冰洋饮料。
如果留心一下你就会发现,现在各地方幸存下来的地方可乐品牌,售价都是可口可乐的2-3倍。不是他们不想卖的便宜,而是他们没办法卖的便宜,他们必须覆盖掉高昂的生产成本。因为广告,因为营销的存在,大规模生产才成为可能,因为大规模生产,分摊到每件商品的固定成本才变得极低,这才让商品变得便宜,才让更多人买得起了。一句话总结就是:生产规模拉大,就会使得原本固定的生产成本被细分的无限小,这样的话也会卖的更加便宜。
三、通过大量广告曝光降低商品选购的决策成本
再比如,你现在要给对象买礼物,但是不知道买什么,你上小红书、知乎一搜,发现很多人都在推荐某款产品,所以你就下单了这个产品,在这里其实就是广告帮你降低了决策成本,且不说这些人是否收了广告费所以推荐该产品,你其实打开这些平台一开始,在搜索结果排名靠前的几个基本也是打了广告的。
就算你不靠网络平台去购买,来到超市买点小玩意,你也会第一时间注意那些打过广告的大品牌,品牌的打造是需要花钱的,是需要营销来塑造的,是需要花广告费的。
知名品牌本质上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同时这些品牌之所以能够打广告也是经过媒体平台的核验过的,一旦广告商品除了问题,媒体平台也会受到质疑,所以一般不会做这种杀鸡取卵的动作。
经典的脑白金广告也是通过重复大量的曝光深深植入你的脑袋里,而且大品牌通过广告大家基本都会知道,你买了不管是送家人或者是朋友都会比较有保障和面子。
四、总结
所以说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看其实所以广告并不能一棒子打死,我觉得主要的还是在于区分里面的好广告和差广告,在电视广告时代的广告其实是比较粗糙的,它无差别的对所有用户进行播报,这里面其实有相当于部分是无效曝光,因为年轻人很少是脑白金的直接受众。
但来到了互联网时代,借助大数据的信息给用户打标签之后,就可以推送用户更加喜欢的广告,降低用户的抵触感,其实为什么会降低,也是因为平台推送了你近期更可能希望的商品,从而大大降低了你找商品信息的成本,我觉得这类广告才是好广告,也是更加站在用户角度思考的好产品。
本文由 @商业产品经理学习日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