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位于黑龙江的大庆油田也是一派繁忙景象。石油工人们在电子屏幕前,精心操纵着自动化钻机。而在64年前,这里的石油工人们还需要用双手和双肩搬运机械设备。他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两张跨越64年的照片,记录下大庆油田生产场景的变化,也定格下大庆人薪火相传的劳动精神。

黑白照片记录的是1960年大庆开展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时的场景。当时,为了摘掉“贫油国”的帽子,4万多名石油工人、科技工作者从全国各地奔赴大庆支援生产。这张今年拍摄的照片,记录的则是眼下正在进行的5000多米深油井的钻井现场。

60多年的发展让大庆油田的生产场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被照片定格下来的那段燃情岁月,也成了几代大庆人的情感共鸣。今年89岁的邱岳泰,就曾是投身于“石油大会战”的一员。

 

大庆油田退休职工 邱岳泰:二三十吨的钻机硬拉到那个钻台上,钻台距离地面两米多,这是很危险的,当时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大庆油田开采之初,用于生产的机械设备极度匮乏。1960年4月,钻机从甘肃玉门运到大庆,却没有吊车能把它从火车上卸下来。1205钻井队的石油工人们在队长王进喜的带领下,硬是靠双手和双肩,把几十吨重的设备搬运到井场,架设在茫茫荒原上。用敢闯敢拼的干劲儿,向困难冲锋。

大庆油田退休职工 邱岳泰:我觉得这个闯字就是会战的灵魂,你不干,没有行动,怎么能爱国。

 

持续3年多的石油会战,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160多万吨,让我国石油基本实现自给。64年后的今天,像前辈们这样需要动用人力的场景已不多见。如今的1205钻井队,用上了先进的自动化钻机,井下岩层情况、钻探深度等信息,在电子屏幕上一目了然。钻井队员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间自动控制室里操作按钮。仅在钻杆进入地下前,才需要人力扶正、找准位置。

今年38岁的段永坚,是1205钻井队第22任队长。这个春天,钻井队接到了一项艰难的重任:要在松嫩平原的这片荒地上,打出两口深达5000多米的油井。

 

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 段永坚:以前打的井都是1200多米深,现在打的井平均井深都在5000米左右,它对操作的本领和要点照以往又提高了,因为我们打的这个油层特别地脆,特别易剥落、易掉块,很容易造成井下的复杂情况。

井下情形复杂,没有先例可学。1205钻井队的队员整日守在自动化操作间,反复研究地下回传的岩层曲线,一条条测算精微的数据样本,一道道把握钻头前进的轨迹,一度度测算地层的倾角变化,最终摸索出一套成熟的钻井施工方案。

 

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 段永坚:万事要干为先,我不能所有的条件都准备充分了,你再去干这件工作。你要有这种奋斗,这种斗勇争先的精气神。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人教,就自己摸索。石油大会战时如此,今天同样如此。再有一个星期,这两口5000多米的深井就要打完了。从建队至今,这支队伍已累计钻井323.6万多米深,相当于365座珠穆朗玛峰。

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 段永坚:我们有很多变,也有不变,变的是我们现在的这个装备的自动化程度,它这种先进程度,不变的就是我们1205钻井队在困难面前,我们依靠的还是我们这个传家宝“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

(央视新闻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