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首次大授衔,事先中央经过多轮讨论,将领名单改动不小。原本在彭德怀与罗荣桓提交给中央的授衔人选中,徐海东与萧克二位名将,都被列入了大将一栏,而拟评定的开国大将总人数达到15人。55年1月毛主席审阅名单时,保留了萧克的大将名额,但提笔划掉了徐海东等人(见下图)的名字。如果按照这个意见授衔,萧克与徐海东的军衔会反过来。

毛主席曾经赞扬徐海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他俩的私人感情也很好,这么做是不是有些奇怪?其实并不奇怪。全军授衔是一个缜密的思索与排列过程,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徐海东负伤15处,缺席了抗战大部分时段、以及整个解放战争。而评衔看重的,恰恰是红军、抗战及解放战争三段经历,徐海东功劳再大,作为一名只打了半程的将军,授衔太高恐怕不妥。也是出于这层考虑,建国后伟人想让徐海东精心养病,军衔事宜过后再定。

但少奇同志却表达了不同意见,并且提得也很有依据。中央开会讨论时,少奇同志强调:徐海东虽然病了,但代表的是一个“山头”,红25军不能没有大将。此言一出,很多干部表示赞同。红军长征,不止有三个主力方面军,徐海东当年带着鄂豫皖根据地出来的红25军,先一步到达陕北,并且队伍人数不降反增,帮助中央红军获得落脚点。而中央红军的兵力,经过长征巨大损耗,甚至还不及徐海东的部队。

少奇同志又说:对比党性,徐海东要强过萧克同志,萧克在长征时对张国焘表示过同情。授予徐海东大将军衔,远比萧克更合适。这番评价,是非常犀利直接的,丝毫没有藏着掖着,当然以少奇同志的地位和话语权,也不怕“得罪”萧克或其他将领。而在他表态后,“徐海东授大将、萧克授上将”,成了多数人支持的观点。

最终大将授予方案,改为十人,徐海东不光入选,更是高居第二位;萧克则被评为开国上将。萧克将军的一些历史失误,不是秘密,但少奇同志力挺徐海东,也是出于充分的了解。有读者可能认为,少奇同志长期在总部办公,与一线将领能有多少直接接触呢?其实他跟徐海东,还真是非常熟悉、彼此欣赏。

全面抗战初期,徐海东担任115师344旅首任旅长。少奇同志成为中原局书记,1939年需要南下开展工作。出于安全目的,采用了“胡服”这一化名,由徐海东护送前往。少奇同志名义上是徐旅长的“副官”,两人一路同行,首长教了猛将徐海东很多东西,比如沟通艺术、团结同志的方法、与国民党官员的应酬礼仪等。徐海东晚年写《生平自述》,还十分感激少奇同志的帮助,补足了自己的能力短板。那段接触过程中,首长十分看好徐海东的军事能力,留下了深刻印象。1955年评衔时,少奇同志公开表态:大将里不能没有徐海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