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以“马革裹尸”的决心奋战八年,到底为何无法攻克长安?他究竟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做出了什么历史性的贡献?这位蜀汉丞相诸葛亮,他的北伐之路,又走过了哪些峥嵘岁月?


       一、225年南征平定南中,北伐中原的雄心蓄势待发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很快平定了南中的叛乱。此时的诸葛亮已是四十五岁的中年,虽然冠绝一时的智慧,但几番用兵均以失败告终,可见其军事能力并非出众。然此次南征顺利,大大增加了他的信心。
       国内形势开始稳定下来,诸葛亮认为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机会已经来临。于是他开始在汉中大量储备粮草,训练新兵,为北伐作准备。


       诸葛亮是一个布衣出身的文臣,但他有着宏大的抱负。在他看来,作为汉人的正统政权,有责任重建统一的帝国,将中原收复。因此,他选择在汉中这个险要的地方设立大本营,伺机出兵伐魏。
       为确保军粮充足,他在汉中大力屯田垦荒,水利灌溉,招募流民开荒种地。他也从四面八方调招优秀军官,严明军法,以提高战斗力。浩浩荡荡的北伐大军,正在这个边陲小城蓄势待发。


       二、227年首次北伐,出师表抒发击魏心志
       公元227年春,47岁的诸葛亮终于等来了北伐的机会。他向蜀汉后主刘禅上表请缨,这就是著名的《前出师表》,抒发了他恢复中原、复兴汉室的宏伟抱负。
       诸葛亮在表文中分析了形势,说明了出兵的时机已经成熟。他表示必定率军北上,为汉室复仇。其语气之激昂振奋,可见一斑。刘禅给予他“专命之权”,支持他北上中原。


       于是,诸葛亮亲率步骑十万,驻军汉中,向着关中虎视眈眈。他还试图拉拢魏国重要猛将孟达,图谋两面夹攻,一举擒下魏主曹丕。这种用兵方式,极富诸葛亮的风格。然而结果却让诸葛亮大失所望,孟达不久即在新城被司马懿击破。诸葛亮的图谋落空,他不禁长叹一声,对孟达用人失当表示惋惜。
       此后,蜀汉军在街亭遭遇挫败,只得退还汉中。首次北伐以失败告终,但诸葛亮并未气馁。他只是感叹局势判断有误,然后开始准备第二次北伐。


       三、228年第二次北伐遭遇街亭溃败
       第二年,48岁的诸葛亮再次发兵北上。这一次,他采取东西两路并进的战略。其用意颇为高妙:由老将赵云负责佯攻,扬言要从斜谷出击;而诸葛亮则亲率主力从阳平关西进,直抵关中。
       这种疑兵之计,果然迷惑了魏军。魏明帝留重兵于长安,拒绝赵云;关中顿时空虚。诸葛亮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披靡。三郡响应,局势对蜀汉十分有利。然而好景不长,此时,魏明帝亲自坐镇长安,以张郃为主将,率军西进,来挡蜀军的攻势。在街亭,蜀汉先锋马谡遭遇张郃,陷入苦战。


       马谡本是诸葛亮赏识的谋士,这次他没能发挥实力,很快就在张郃猛攻下溃败。诸葛亮亦无力支援,只得悻悻退兵。第二次北伐失败了。
       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忍痛处死了马谡和几名将领,同时也提拔了立功的王平。他明白,要想北伐成功,必须从严治军、充实军备,以待下一次北伐。


       四、229年第三次北伐扩张汉中疆域
       229年,49岁的诸葛亮改变策略,采取“近攻扩边”的方针,先取得边郡,再向前推进。这次他派陈式将军攻取武都、阴平二郡,稳固汉中的北部防线。
       这年春天,诸葛亮与群臣开会研讨对策。会上,魏延献计绕道出击,直接取下长安。但诸葛亮没有同意,因为他性格谨慎,不愿采取冒险的行动。


       此事后,在选拔先锋将军时,众将一致推荐魏延。但诸葛亮偏偏扶持心腹马谡。这让魏延颇为失望。由此可见,诸葛亮处理人事时也极端保守,不喜重用新人。
       这次第三次北伐,取得了武都、阴平两郡的胜利。诸葛亮的军事布局,也推进到陇右之地,为日后发动大规模北伐打下基础。但次年的战事,并不尽如人意。


       五、230年第四次北伐陈仓城下挫败
       次年,50岁的诸葛亮仍然以北伐为己任。魏国大司马曹真此时要亲自领兵来攻,诸葛亮抢先一步,亲率大军围攻要地陈仓。陈仓易守难攻,由老将郝昭镇守。郝昭也是诸葛亮的同乡,二人均出自琅琊。诸葛亮先是想拉拢郝昭来投降,但遭到拒绝。于是他只得命军发动总攻。
       接下来的是一场消耗战。诸葛亮用尽攻城招数,仍无法破城。双方激战二十余日,蜀军无法攻破城垣。眼看曹真援军将至,诸葛亮不得不命军退兵。
       这场持续三周的攻城战,耗尽了蜀军力量,也无实质进展。诸葛亮不甘退兵,这是他第四次北伐告败的结果。似乎长安城已经离他更远了。


       六、231年第五次北伐上邽大捷司马懿弃战
       231年,51岁的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这次他避开主力,出奇兵直取上邽,意在断绝魏军粮道。这一次,诸葛亮运用了迂回战术。
       诸葛亮亲率蜀军主力出阳平关,渡渭水,然后循秦岭山脉西北迂回,倏然出现在上邽城下。魏将费曜大惊失措,仓皇而逃,很快被击溃。


       魏明帝大怒,连忙从荆州调兵援救,改派司马懿迎战。起初,司马懿不敢迎战,将领们都嗤之以鼻。终于,在将士请求下,司马懿率军决战。
       这次蜀军由魏延等猛将执掌先锋,很快就击溃了魏军。司马懿只得丢盔弃甲而逃。从此以后,他再不敢与蜀军交锋,只守不出。蜀军也从容退去。这次可谓大捷。


       七、232年休养生息,等待下一次北伐机会
       经过连年北伐,勇冠三军的诸葛亮也深感疲惫。232年,他终于决定暂缓北伐,以便积蓄力量。在汉中大力发展农业水利,同时训练部队,准备下一轮战争。
       这一年,诸葛亮着手修缮汉中城池,并在各要害之地增设防御工事,如修筑乐城,以防守险要。他还令工匠铸造新式武器刀枪,大大增强了军队装备。
       这一年,可以说是北伐过程中的休整之年。对于52岁的诸葛亮来说,他必须保存实力,等待北伐的最佳时机。他也在这段时间反思之前的战败,总结经验教训。


       八、234年第六次北伐五丈原激战而逝
       234年,北伐的烛火终于再次点燃。54岁的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以魏延为先锋,出斜谷口,越过渭水,在五丈原扎营垒地。面对蜀汉军队的是魏将司马懿,两军对峙达百余日。
       为打开战局,诸葛亮派使者联络东吴孙权,希望不同方向夹击魏国。但是东吴军最终无功而返。渭水之战进入胶着状态。此时的诸葛亮已是风烛残年。他日夜操劳,注意军中事无大小,以求北伐成功。然而魏军深沟高垒,守势坚固。兵贵神速,这场消耗战对蜀军极为不利。


       八月间,身体日渐虚弱的诸葛亮,感到离世之日将近。他托付姜维、杨仪善后事宜,并向后主刘禅托孤,推荐蒋琬、费祎等人辅政。后人无不为他这舍生取义的精神所感动。
       最终,这位为复兴汉室奋斗一生的丞相,在五丈原军帐中高烧三日而逝。卒年仅54岁。第六次北伐就此终止。北伐八年的峥嵘岁月,至此划上句号。


       结语
       他始终未能打下长安,无法完成心愿。但是他那“马革裹尸”的决心和努力,已经成为千古佳话。八年的北伐之路,是他毕生的事业和夙愿。这位蜀汉丞相,用一生践行着为国讨贼的宏愿,即便北伐无法成功,他那坚韧不拔的精神,也足以载入史册,世人景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