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说起二战中的法国,那可真的是没啥好多说的。

明明摆着170万大军,却只过了39天就乖乖举起了白旗。而到了如今,更是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话。

在二战的战场上,尽管面对着凶恶的德军,苏联仅凭22人就能守住一栋楼。

而法国的百万大军竟然只沦为了摆设,这实在是匪夷所思。

难不成曾经的高卢雄鸡现在已经变成了小麻雀?不知道当初横扫欧洲的拿破仑看到之后会怎么想。

显然,这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法国的投降自然有着他自己的考量。

那么,法国究竟出于什么原因,才会那么快才投降?而投降之后,这百万大军又去了哪里呢?

和平的破灭

1939年3月,德国在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又公然向波兰索取但泽港和波兰走廊,欧洲局势变得空前紧张起来。

就在战争日益逼近的情况下,达拉第和法国政府仍充满幻想,力图和德国和解。

8月25日,希特勒通过法国驻柏林大使库隆德勒,向达拉第转交一份声明,称希望法国不要为了波兰而打仗。

如获至宝的达拉第次日便回信称,德波之间的矛盾可通过和平途径获得解决,期待希特勒能为维护和平而继续努力。

但库隆德勒于27日电告达拉第,称希特勒对和平解决波兰问题已不抱任何希望。

尽管如此,法国仍伙同英国,异想天开地建议,可用交换居民的办法来解决德国东部的边界问题,很快也遭到德国方面的拒绝。

事实上,希特勒不过是继续施放着“和平”烟幕而已,此时战争已如弦上之箭,顷刻即发。

1939年9月1日清晨,德军52个师团,150万人,在大量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从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大举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

此时理应承担起援助波兰义务的法国政府竟然惊慌失措,把墨索里尼在8月31日提出的重开英法德意4大国谈判的“和平建议”当作救命稻草,死死抓住不放。

9月1日凌晨,法国外长庞纳正式表示接受意大利的建议。在他的授意下,法国驻罗马大使弗朗索瓦·庞塞两次求见意外交大臣齐亚诺,乞求和平。

虽然英国为保全面子,坚持德国只有从波兰撤军后才能开始谈判,但法国就连这一点面子也不要了,表示德国只要作象征性的撤军,即可重演慕尼黑式的和平。

实际上希特勒并无和谈之意,只是在所有的和平尝试均告失败后,英国才在9月3日宣布对德作战,法国在9月3日下午5时也无可奈何地对德宣战。

这样,时隔不过21年,法国就再一次卷入世界大战的旋涡中。

波兰是法国的盟国,早在1921年,两国就订有互助条约。

1939年4月,英波宣布准备签订互助条约后,法国就重申忠于法波同盟。

5月,两国又签订秘密军事协定,规定波兰一旦遭到德国的进攻,或其在但泽的利益受到威胁时,法国应立即宣布总动员,并在战争开始后的第15天,从陆上发动对德国的进攻。

但战争爆发后,法国政府却对波兰的多次求救置之不理。

1939年9月17日,波兰政府避难罗马尼亚,随后又流亡伦敦,10月6日,波兰全境沦陷。法英两国不仅坐视盟国的败亡,而且还失去了取胜的良机。

事实上,战争一开始,德军便处于两线作战的境地。

由于德军主力已东向,9月1日驻守在齐格菲防线的德军仅有31个师,10日才增加到43个师,而与之对垒的法军则有90个师之众。

当时法军已动员了110个师,德军则动员了98个师。因此就兵力而言,即使一对一,法国也胜过德国。

当时任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的约德尔认为,德国没有在1939年便崩溃,完全是由于英法军队在西线按兵不动的缘故。

另一位德国将军威斯特法尔也指出,如果当德军主力牵制在波兰时,法军便发动进攻,这样他们几乎会毫无困难地推进到莱茵河,还可能越过莱茵河。那么,以后战争的进程就会很不一样了。

自食苦果

这种被称为“奇怪战争”、“静坐战”或“假战争”的现象,出现在二战的初期绝不是偶然的,它实质上是法国统治集团长期奉行的绥靖政策的继续。

波兰战役开始后,希特勒和戈林先后在柏林及但泽发表演说,故伎重演,大谈德国所谓的和平愿望,并蓄意挑拨英法关系,希望法国不再受英国的蒙骗,而与德国和解。

法国政府立即投桃报李,频频向德国伸出橄榄枝。

对于法国领导层的动向,希特勒是了解得一清二楚的,他一直判断法国人和英国人不会进犯德国本土,并于8月31日便下令停止在西线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事实上,还在1939年4月,英法参谋部便商定,一旦战争爆发,两国应采取消极防御战略,波兰战役期间,他们所遵循的正是这一方针。

在“奇怪战争”期间,法国的军界要人也没有闲着,他们制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作战方案”,但都停留在纸上谈兵。

“奇怪战争”期间,法国国内始终是一派和平气氛,不少地方依然歌舞升平。

当整个法国毫无作战的精神准备时,德国驻法的特务头子阿贝兹却在法国的上层人士中网罗尽可能多的间谍为德国的利益服务。

法国将军博弗尔曾说,“奇怪战争”是一出规模宏大、心照不宣的戏剧,只要我们在扮演自己的角色时分寸得体,那就不会发生任何令人担心的事情。

但是这样的戏剧终究要结束的,不管法国人扮演自己的角色如何分寸得体,但希特勒早就等得不耐烦了,他要用闪电战来结束这场拖得太久的戏剧。

1939年9月27日,希特勒在各兵种司令及参谋长会议上叫嚷,战争的目的是迫使英国投降,并击溃法国!而且认为发动这场战争的时间越早越好。

德军一方面积极备战;另一方面又制造种种假象来迷惑对手。

然而在西线战事正式爆发前,仍有种种迹象表明德军即将发动大规模的攻势。意大利外交大臣齐亚诺曾通过各种渠道向英法政府提供这方面的情报。

而此时的法国政府由于内讧,早已乱成一团。忙于内部纷争的雷诺政府根本没有注意到接踵而来的危险信号。

5月10日清晨,德国在西线发动大规模攻势,投入这一战役的德军共达136个师,拥有2580辆坦克、3824架飞机、7378门大炮。

应战的盟军共有147个师,拥有3099辆坦克、3791架飞机和14544门大炮。

尽管各种统计数字不尽相同,但两军大体上是旗鼓相当,盟军在人数上还稍占优势。

然而,德军的闪电战让法国彻底陷入了被动,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眼见石头不妙,逃亡的难民汇成滚滚人流,一起涌向内地。

据估计,法兰西战役期间约有800多万居民离家出走,他们几乎堵塞了所有的道路,致使军队无法及时调动。

难民的惊慌情绪又和军队的低落士气混杂在一起,使全国上下都弥漫着失败主义的气氛。

5月15日,甘末林便声称防线已突破,无法对巴黎的安全负责。堂堂法军司令,竟当着美国大使蒲立特的面对达拉第说,法国军队已经完了。

莫里斯·居斯塔夫·甘末林

5月17日,布鲁塞尔陷落,前线形势更趋紧张。

这时,慌了手脚的雷诺就只有向美国求救。

5月18日,雷诺警告罗斯福说,法国可能被打败,而美国不应坐视不救,要求美国或向德宣战,或进一步明朗自己的态度。

但罗斯福除说几句空头的安慰话外,没有向雷诺作出任何实质性的承诺。

在德军的攻势面前,盟军的抵抗几乎没有什么成效。

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在法的英军几乎所剩无几,法国一下子没有了任何依仗。被一路打到巴黎的法国人在主和派的怂恿下,终于乖乖举起了白旗。

6月22日,在1918年11月11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的同一个地点——贡比涅森林雷通德车站当年福煦元帅乘坐的同一节火车厢里,两国签订了另一个停战协定,只是此次双方角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昔日的战胜者法国已沦为阶下囚。

希特勒为此亲自赶到现场,并在车厢旁情不自禁地跳起了小步舞。

为虎作伥的法国

最终,德军以伤亡4.5万人的代价赢得了对法战争的胜利。

法军伤亡约8.2万人,另有170万人被俘,大批武器弹药均落入德军之手,仅汽车便可装备92个德国师。法国的迅速失败使纳粹德国得以确立起它在西欧的统治。

在纳粹德国的控制下,一个傀儡政权在法国成立。维希法国的诞生宣布了第三共和国的终结,同时也标志着一个在德国控制下的小朝廷已粉墨登场。

维希政府大力干预国家的经济生活,在1940年8月16日颁布设立组织委员会的法令,对全国的工业生产实行严格的控制。

大批青壮年被强行征召到国德国去劳动,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直接影响到全国的粮食供应。

战败的法国在经济上遭到德国的残酷剥削,据经济学家索维估计,德国在1941年攫取了法国生产总量的26%-29%,到1942年1月31日,德国共从法国国掠夺去500万吨铁和钢、23.5万吨铜、14万吨铝、27万吨磷酸盐、3000台火车头、5000节车厢、10.8万辆汽车。

法国每天为德国上缴的占领费用为4亿法郎,1940年的全部占领费用即达351.8亿法郎,1941年增至1017.4亿法郎,1942年更高达1574.4亿法郎。

虽然维希政府竭尽全力,为希特勒在欧洲建立“新秩序”摇旗呐喊,但主子并不领情,经常向这个傀儡政权进行嘲弄和凌辱。

在如此无情的剥削下,维希政府不惜卖国求荣,甘当法西斯德国的走卒。

1940年10月24日,维希法国的元帅贝当和希特勒在蒙都瓦尔会晤,允诺对英作战,并制定了袭击法属西非的计划,他还公开声称走上了合作的道路。

事实上,他能合作什么呢?

法国那庞大的军队毕竟是一个威胁,早就被希特勒强制解散了。为了凸显自己的价值,是维希政权助纣为虐,为法西斯德国提供法国的青壮劳动力,也就是那些极具威胁的退伍士兵。

最初,他们打着招募志愿人员去德国劳动的幌子,用高工资、好寓所等为诱饵,骗取法国的青壮年前往德国。

自1940年10月—1942年6月,据估计有15万所谓“志愿者”去德国的矿山和工厂服苦役。

这一骗局很快便被拆穿,前往德国的法国劳工要干又苦又累的工作,还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和生活上的保障,造成大批伤残和死亡,于是“志愿者”自然也就越来越少。

德国战时劳工全权总监绍克尔便在1942年5月下令,在法国征召25万名劳工,其中15万为熟练工人。

贪得无厌的绍克尔在1943年1月又下令征召25万人,维希政府也加紧在国内搜刮劳动力,1943年2月16日为此专门建立强制劳动局,规定凡在1920年、1921年和1922年出生的法国男女公民均必须从事强制性劳动。

根据资料显示,战争期间有87万多名法国劳工和98万多名法国战俘在德国的厂矿企业服苦役,还有74万人在法国从事强制性的劳动。换言之,共有260万法国人为战时德国进行无偿劳动。

也正是这种似乎忌惮的行为,最终才稍稍激起了法国人的血性。

在戴高乐的带领下,一步步夺回了法国。但那些在强迫劳动中默默去世的士兵们,最终却成了无人铭记的牺牲品。

尾声

1944年8月25日,戴高乐重返巴黎,受到了法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戴高乐

次日为他的归来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入城仪式,这位声望日隆的将军在万众欢呼声中从凯旋门步行至圣心教堂,并带头和群众高歌《马赛曲》。

此时的戴高乐虽说是踌躇满志,但也意识到,他此时此刻的荣耀是有无数苦难的法国人民所堆砌起来的。

不久后,二战胜利,法国重新独立,但这段屈辱的历史却被世人铭记。毕竟每每提起投降时,总会让人会想起法国,但愿他们能够吸取这个教训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