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中外媒体学术沙龙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会议就“全会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深远意义和影响”邀请专家从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劳动与就业领域三方面作解读。

图说:学术沙龙现场。张潇 摄

深入改革开放,将带来更多制度红利

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在何?发展方向又指向何处?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兆安就“深化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发展”展开发言表示,中国经济增长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在于改革与开放的两轮驱动。张兆安指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主要依靠制度红利,制度红利的产生由深化改革驱动。

目前我国虽然面临着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挑战,但经济增长平稳向好的态势没有变。他强调,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两个核心内容,一是以科技创新为主,二是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即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农业。”

就中美关系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张兆安表示:“中美关系如能维护好,对两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是一件幸事。”他认为,中国有广阔的内需市场,这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一些矛盾,同时,也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业务共同点,以缓解现在的紧张状态。作为一名学者,张兆安希望美方能审慎对待两国关系。

促进就业高质量发展要“打通供需”

“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这个结构性就业矛盾”,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汪怿围绕“就业新动向新形态新趋势”展开论述,指出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理念,是深化改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努力方向。谈到就业趋势,汪怿表示,就业压力虽然存在,但近期指标呈现回暖趋势,并有望长期向好。

汪怿认为,就业联系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也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发展。促进就业的方案根本上来说是要解决知识技能与新增就业岗位有效适配的问题。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培训要适应未来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激活企业用人需求,降低用工成本提高用工积极性,同时需要鼓励有效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

经济发展新动能已从培育期进入强化提升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李伟就“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发表讲话。李伟指出,二十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实际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发展中一个最核心、最关键的发展逻辑,即通过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李伟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蓬勃有力,主要表现为优势产业的提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的新兴化发展及未来产业的外形培育四个方面。

李伟指出,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新动能已经从开始进入一个从培育发展到强化提升的转型阶段,这样一个转型阶段需要体制机制层面的突破。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我们突破障碍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基础,将为中国经济新动能创造了更大动力、更大活力。

新民晚报记者 曹博文 实习生 张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