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一个你可能没去过,但不可能没听说过的城市。

李雪琴登上脱口秀舞台后,铁岭成为了中国的“宇宙尽头”。此时,距离这座“大城市”第一次在全国人民前亮相,已经过去二十年。在“Z世代”高学历的李雪琴之前,铁岭走出的喜剧教父是草根出身的赵本山

这种冥冥中的传承,无疑再次为铁岭打上了喜剧的烙印。然而,在遥远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真实的铁岭或许与你想象中的并不相同......

你也许从未到过铁岭,可从铁岭走出去的人,一定曾带给你笑声。

1999年,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的一句“大城市铁岭”,让这个小城声达四海。那些年的除夕,所有东北家庭都会在某一时刻挤在电视前,连鞭炮声都集体消失——因为“赵本山的小品要开始了,看完再放。”

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让铁岭这个小城从此闻名全国。

同一时间,东北喜剧迎来爆发期,《马大帅》《刘老根》《乡村爱情》等剧乘着这股东风而上。最火的时候,也曾有不少人抱着看新鲜的劲头,在《乡村爱情》拍摄地——象牙山打卡后又离开。

那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提到铁岭,外地人的印象都是剧里的样子:遇事不决,先上炕喝一盅,顿顿吃铁锅炖大鹅,业余爱好是二人转除此之外,再无其他。随着东北喜剧的落幕,铁岭再一次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乡村爱情故事》不仅将东北人的幽默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反映出了东北农村近年来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状况。

直到2019年,音乐人董宝石和他的《野狼disco》横空出世,高喊出“东北文艺复兴”的口号。一时间,以东北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涌现,双雪涛、班宇、郑执为代表的“新东北作家群”,聚焦父辈下岗潮中的个体命运。小说《平原上的摩西》《逍遥游》《生吞》等作品,将时代创伤调制成铁锈味的悲喜剧。

《平原上的摩西》通过一桩出租车司机抢劫案,牵扯出改革开放、国企改制,下岗潮等历史事件,是20世纪末东北发展状况的文学体现。

其中最受笔墨偏爱的,是衰败工业废墟中的小人物。他们如何在垮塌的现实中生存,寻找并守护尊严,是文学作品的洞见症结的叩问。

从钢铁造钢琴的工业浪漫主义的《钢的琴》、“往前看,别回头”的《漫长的季节》,到二手玫瑰乐队的“大哥你玩摇滚,你玩它有啥用”,都是戏谑式的时代隐喻。

从大荧幕到小屏幕,这股复兴之风也刮到了短视频,大量反映东北文化和市井人情的优秀作品带来了泼天流量。东北开始从固化的地理概念演变为流动的文化符号,以短视频为载体向外扩散,冲击主流群体。

《钢的琴》也被称为电影版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用悲喜剧的形态反映了东北当时沉重的社会问题。

从《马大帅》到《刘老根》,讲述的都是小人物在大城市摸爬滚打的故事,白描下的基层百态。他们创业过、破产过、即使在最难的时刻,也总能从生活里咂摸出一点黑色幽默。

回顾人气角色范德彪,这个能力追不上野心,总是出糗的中年人,年轻人却在他身上找到某种共鸣。他的“三不原则”(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被奉为职场圣经,“彪学”成为对抗内卷和焦虑的独特生存智慧。

吃蒜水小串,尽兴吹啤酒,走过范德彪的维多利亚,生活的狼狈好像突然也成了挺乐呵的东西,可以拿出来编成喜剧逗自己,于是天高地阔,又有了坦荡豪情。

《马大帅》刻画的群体,是世纪之交处于城乡差异之中的东北农民工,用悲喜剧的呈现方式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代表着辽北浪漫主义的范德彪,背后其实是严肃的现实主义。

如今,曾被他们逗笑的孩子都长大了,当童年屏幕中酸甜苦辣,成为一记回旋镖扎入成人生活,他们选择回到铁岭,这个故事初始的地方汲取力量,又在对文艺作品的“考古”中爆发出对铁岭新的热情,专程前来“朝圣”。

辽北范德彪

在铁岭,火车站是“朝圣之旅“的第一站,时不时有年轻人笑嘻嘻地摆出剧中的姿势,手指钩住提袋,挺胸抬头复刻经典机位。能俯瞰铁岭的龙首山也是打卡热门,山上松鼠颇多,个个蓬松浑圆。游客手捧花生去喂,它们并不畏怯,飞快叼起一个,风滚草般跑远了。

铁岭老式蒸汽火车 | ©视觉中国

面对反向打卡的年轻游客,上了年纪的本地人不免有些疑惑和好奇。在他们看来,铁岭实在“没什么看头”,但黑土地养出的好客,终令他们忍不住出言指点:“馅饼是馅饼,火勺是火勺,再配点豆浆羊汤啥的……哎呀妈呀,别干吃啊,噎吧?”

可是年轻人还是陆陆续续地来,举着手机,十块钱能把彩虹早市从头吃到尾。清晨,大铁锅掀开,麦香蒸汽是米白长龙,油炸糕的队再长也耐心排。

在烫口的街头小吃中,年轻人仿佛得到了某种心灵慰藉。大城市日复一日的奔波,精神空间被重复挤压,他们疲于应对复杂的社会规则,渴望能短暂地、不驯地调侃生活本身。“东北文艺复兴”让他们看到,原来二十年前从铁岭走出的喜剧,仍能回应当代青年普遍面临的困境。

东北早市最有烟火气,也最受年轻人青睐|©视觉中国

“考编热”“躺平文化”的盛行,是宏观进步下新一代精神真空的迷茫。青年人对东北乡土喜剧的解构,正是一种对精英叙事的反抗,一种对个体尊严的追逐。铁岭之所以能在这场“文艺复兴”中扛起冲锋大旗,正是来源于它堂吉诃德般的英雄主义。

本山大叔说,他的小品从不追求教育,大家一年到头接受教育,他就想让大伙儿乐呵。他做到了,铁岭也做到了。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看看铁岭人带来的喜剧作品,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毕竟“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

冲向风车的英雄主义或许无用,但它带来的勇气永不落幕。

为什么在东北一众城市里,唯独铁岭能够成为年轻人精神上的耶路撒冷?

在东北,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工业城市已然形成了独特的现代都市风貌,然而,它们的精神内核却与乡土文化的精髓格格不入。反而是地处边缘的铁岭,成了原生文化的守护者。

铁岭地处辽宁北部,历史上是满族、朝鲜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地。在清代,这里是流放文人的重要地区,中原文化与本地游牧文化相结合,催生了兼具粗犷与细腻的乡土文化。

雾笼铁岭 | ©视觉中国

到了现代,铁岭经历的工业衰退与人口外流在客观上减缓了城市化进程,极大程度上冲淡了城市文化的影响。主观上,作为重要的粮食产地,铁岭拥有反哺乡土文化的根基——以农耕为主的传统社群文化

这种文化基因的留存,既是一种被动坚守的无奈,也是一种主动奔赴的选择。经济转型滞后,乡土文化成为铁岭人最重要的情感寄托,玄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

辽河牧歌 | ©视觉中国

潮汕、闽台人掷筊,东北孩子找“胡黄白柳灰”五仙。东北地区供奉五仙的寺庙不少,诸如铁岭的慈觉禅寺上仙殿,就供奉着有“最美胡娘娘”之称的九尾狐仙娘娘。据说这位九尾狐娘娘爱好杯中之物,供桌前摆着不少好酒。

但与其他城市不同,在铁岭,“看事儿”简直成了某种生活方式,堪比北上广心理医生。铁岭的“仙家”不仅解答婚丧嫁娶,还能指点职业选择、甚至投资决策,称其为“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心理咨询”

铁岭圆通寺塔|©视觉中国

“一个楼洞一个仙家”的独特现象下,越来越多的当地年轻人在玄学中寻求自愈,纾解焦虑,不为解决实际问题,只为得到情绪的安抚。遇到不顺的事,一句“你今年冲太岁/换大运/犯小人”,听者立刻能松口气。

毕竟是命中注定,避无可避,反倒叫人无话可说了。日子总得好好经营,不如多笑笑——毕竟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

神龛在森林中 | ©视觉中国

与玄学比邻而居,铁岭的另一个核心文化符号是二人转。铁岭作为东北二人转的核心发源地,由于处于多民族聚居区,吸收了萨满教仪式、单鼓艺术及蒙古族说唱等元素,形成独特的“辽北派”风格,被戏称为“千军万马,全靠咱俩”。

长期服务于农村百姓,演出场地在田间地头,二人转真实地反映着农民生活的悲喜,寄托着底层民众的情感宣泄。

在很长时间内,二人转都被污名化,刻上“低俗”的标签。事实上,二人转正剧的艺术价值很高,既有《张郎休妻》这样幽默热闹的拉场戏,也有催人泪下的《包公断后·别窑》,唱词极有情绪张力。

二人转|©视觉中国

至于诙谐幽默这一赛道,二人转更是无人可敌。不信去听听各个剧种的《马前泼水》,就属二人转版最俏皮利落,唱词诙谐机巧:

猪脑袋怎戴爷家的乌纱帽;

家雀骨头怎受爷家的蟒袍加身;

虾米腰怎扎爷家的横庭玉;

熊蹄子穿朝靴你丟啊丢死个人!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铁岭的二人转与玄学,本质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现实的自嘲与超越。二人转的嬉笑怒骂、小品的辛辣反讽,以及玄学中的“宿命论”,共同构成一套铁岭特色的别样哲学。我们能从中窥见当地人对无常命运的另一层理解:善恶有报,因果轮回,求个公平。

©视觉中国

白山黑水生不出扶风弱柳。东北男人有任侠气,女人更亮烈。姑奶奶的称呼,只能生长在这样的土地上。也正是有这样的土壤,才出得来萧红的《生死场》,出得来二人转中的泼辣旦。

更何况,乡土文化在铁岭绝非处于静止态,自2006年铁岭二人转入选国家级非遗后,政府便通过“绿色二人转”改革,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二人转从村庄到剧院,玄学从寺庙走向直播间,铁岭的文化生命力在于其包罗万象的主体性

甚至连标志性的红绿花色也并非土产,而是中苏蜜月期,苏联纺织品出口的产物。可在这里,红化为锅炉的烈焰,绿变作连绵的松柏。润物细无声地占据了文化一角,和其他无数外来文化一样,成为这片土地新的养分。

尽管名字里带铁,铁岭的高光却来自于煤矿。许多铁岭人的童年记忆中,家中总有人在工厂或铁路就职,火车的轰鸣如影随形。然而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政策调整,重工业在市场经济下猝然凋敝。大量企业关闭,工人下岗,属于他们的辉煌不再,一个时代结束了。

街道上,新店越来越少,老铺也门庭寥落,铁岭成为许多资源枯竭,又找不到转型方向的东北城市的缩影。经济发展不如人意,城市也没有新一线那样光鲜。造访此地的游客或许会失望,失望于目之所及的落寞。

重工业的时代终将落幕,铁岭的未来又将驶向何方|©图虫:星志来自纳尼亚、视觉中国

东北的冬天滴水成冰,铁岭被冻在泥土清腥的空气中,笨拙地保留着旧时代工业文明的坦荡与热情。

如今,调兵山成了全国最后一个能看到运行状态准轨蒸汽机车的地方。这更像是一个隐喻。当蒸汽机车文旅节上,四面八方来的游客,目送进入退役倒计时的东风4B再一次奔向苍茫雪原。所有东北人都在回想当年的荣光,同时又在期待,过去束缚这座城市的幽灵能重新变成拯救未来的希望。

平原上驶过的蒸汽机车|©视觉中国

2023年,铁岭迎来一批深耕新能源的国家项目,立足“煤电+新能源联营”的政策,期待着在未来彻底实现绿色能源产业升级。

2024年2月,南方遭受大面积冰冻雨雪灾害,暴风雪切断了陆空交通,时值春运,大量旅客滞留于站场港埠。很多网友高呼:“快去请蒸汽老祖!”廉颇老矣,但灾情紧急。东北两大铁路局派出多支列车,带着经验老道的车组人员,慨然奔赴重灾区。煤备足,水上满,北国列车抖擞着启程。

多年前支援全国的东北早已不复往昔,可当沉重的轰隆声再次响起,或许我们仍能透过厚重的烟气,梦一回激情燃烧的六十年代。

平原上的乡土记忆|©视觉中国

往昔老工业文明的记忆是浅礁,在新时代潮汐的冲刷下,终将彻底成为回忆。尽管与效益至上的互联网社会背道而驰。即使偶尔被一股热潮卷上岸来,随后终不免重新沉寂下去。但是铁岭还在努力深挖自己的乡土文化。

在直播经济的红利下,铁岭依托电商直播示范基地和程一笑,李雪琴等网红IP,推出《柔软的铁岭》等短片,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关注,成功将流量转化为消费力,仅在2023年五一期间,旅游收入达6.86亿元,更是大幅带动农产品销售,形成了“辽宁网红看铁岭”的核心竞争力,探索“直播+文旅+产业”的融合模式。

迷雾散尽,春意掩埋于土壤之下|©视觉中国

这座小城有过辉煌的过去,它的明天又会如何?铁岭人不知道。这些年,面对着从全民黑到全网夸,东北总是失语的。过去的黄金时代里,他们有钢炉,有铁轨,有轰鸣而过的煤车,无数人曾挥洒着汗水与青春。而今洪流过后静默如海,唯留吉光片羽。

这里的人们一如既往过着小日子,而作为标签的东北,正在被重重包装,作为一个概念贩售给市场。但是我们知道,文艺复兴,复兴的终究是过去的事物。

编辑/Tasia

文/许鹏宇

图片/视觉中国、图虫

长期征稿

后台私信“投稿”获取联系方式

社群添加

旅先森VX:LLxs0515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