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华见
真的很荒诞!
今天一早,同事兴奋地告诉我,中国人拍的短剧在美国彻底火了,连美国总统都亲自出镜。
剧名简单粗暴,就叫《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当保洁的我》。

WTF?到网上一搜,有自媒体号说这部设定荒诞的短剧在美国引发热潮,三个月内收入高达1.5亿美元,甚至让美国观众的付费率达到50%,是中国市场的五倍。
花朵小编的三观都被震碎了,原来短剧还能这么拍?尺度大胆,猎奇效果拉满。
不过,随后红星新闻等媒体通过调查证实,这部剧实际上是AI生成的虚假内容,在ReelShort、YouTube等主流平台上均无法检索到相关内容。
好吧……

不过话说回来,新闻虽然是虚构的,但它意外地折射出中国短剧出海的真实热度。
近年来,中国短剧确实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北美市场,成为文化输出和商业变现的新亮点。从数据到案例,从企业布局到行业挑战,这一领域正在上演着一场真实的产业变革。
PART.01
奈飞的平替?
今年以来,多个互联网、传媒等行业龙头公司在短剧行业持续加码,腾讯上线短剧小程序“火星观剧”,抖音成立短剧版权中心,爱奇艺、芒果TV均与抖音旗下红果短剧联手推出精品短剧。

不过,随着短剧热度飙升,国内市场已经迅速演变成一个内卷严重、生存艰难的“红海”。
据中泰证券研究,2025年上半年,国内参与投流的微短剧总数(去重)超6.63万部,已超去年全年总数(4.46万部),其中新剧总数超3.96万部,占比约60%。
想要在数万部短剧中脱颖而出、一炮走红的难度正直线飙升。
因为观众们的观影底线已经被无限拔高,制作方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炮制一批批既猎奇又无脑的爽剧,以至于一胎生99子这样的短剧都出现了,连生物学家看了都流泪。

既然国内市场不好混了,那就去挑战海外。
数据显示,海外短剧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其内购收入规模从2023年的不到1亿美元,激增至2024年的15亿美元。
东吴证券预计,2025年将达38亿美元,长期市场空间有望超过海外电影票房(24年规模242亿美元),并具备挑战传统流媒体的潜力。
另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截至2024年10月,有超过100款中国短剧平台在海外运营,总下载量超过2.8亿次,内购收入累计达4.9亿美元,其中约70%的市场份额来自美国。
这意味着,美国已成为中国短剧最重要的海外市场。其次是东南亚和拉美,这些地方已成为下载量增长最快的区域。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这“小米加步枪”式的短剧,是咋一步步闯到好莱坞老家的?
一些微妙的变化,共同推动中国短剧在北美站稳脚跟。
这些短剧制作团队里,中国人是主力,还扎堆在影视重地好莱坞。
2023年,好莱坞罢工,不少影视人转投短剧,比如曾参与《乐高大电影》《福尔摩斯》的Evey,现在成了名导,她拍的《从合约恋人到亿万富翁的未婚妻》在DramaBox上都破亿浏览了。

(2024年,出海短剧《离婚的亿万富翁继承人(The Divorced Billionare Heiress)》创下了高达3500万美金(折合人民币2.5亿元)的票房)
同时,不少专业演员加入,让这些短剧的含金量逐渐上升。
一线演员的日薪也从2023年的200美元涨到了现在的1500-2000美元,且仍在持续上涨。
团队有了,演员有了,紧接着是本土化。
目前,剧本大多从中国作品翻译改编而来,需要做出调整,才能适应美国文化,比如把“长寿面”换成美国人熟悉的“纸杯蛋糕”;中国剧里常见的“强制爱”情节,在美国就得小心处理,毕竟他们极度看重亲密场景中的双方同意。
因为题材偏好有差异,国内火爆的“穿越”“重生”在这儿反响一般,在美国,“狼人”“黑手党”等本土元素更受欢迎,不过“霸总”“复仇”“虐恋”这类题材,两边观众倒是都很喜爱。
更关键的是,如今这行业的产业链后端已经理顺了。
以上海伫梦传媒为例,他们专做出海短剧后期,团队里好多海归和影视老手,每月能剪10部左右。从剧本阶段就介入,拍完后剪辑、翻译、调色一条龙,效率相当高。
短剧在美国的红火,逐步催生出了完整产业链,甚至悄悄改变了当地影视圈的玩法。
几个小变化加起来,让中国短剧慢慢从好莱坞分走了蛋糕,连奈飞都得服。毕竟Netflix内容成本太高,2024年自由现金流还是负的,只能少拍点原创剧了。
PART.02
中国企业在北美杀疯了
DataEye 的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有超 2.7 亿人次下载了中国短剧。眼看市场潜力这么大,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扎进美国短剧市场,“蓝海”估计很快也变成“红海”了。

目前在北美表现亮眼的中国应用,有 ReelShort、DramaBox 这些。
ReelShort 是中文在线家的,深耕北美市场,走的是 “本土 IP + 本土制作” 的精品原创路子。这个平台自2022 年 8 月上线后势头迅猛,2025 年第一季度内购收入就有 1.3 亿美元,在美区娱乐榜霸榜不说,下载量甚至超过了 Netflix。

DramaBox 是点众科技旗下的,靠翻译剧快速抢占新兴市场,侧重靠广告变现来拉用户规模。
除此之外,字节跳动、昆仑万维这些公司也在使劲布局,竞争还得升级。字节跳动就借着 TikTok 在海外推短剧,在印尼、菲律宾上线的 Melolo 平台搞免费模式,用户涨得飞快,现在已经覆盖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下载量突破 130 万次了。
这些平台争来争去,主要拼的是内容和拉新。为了吸引用户,平台天天都上新剧,头部平台一天差不多能上 10 部。配合上少则5000美元,多则百万美元的买量投放,一部部爆款短剧就这么被批量生产,给歪果仁进行高强度的重复洗脑。
PART.03
谁的“霸总”能笑到最后?
不过,扩张太快也容易出问题。
最近 ReelShort 就被国内多家短剧平台和制作公司告了,说它抄袭《出走后,两个竹马悔疯了》《冷面小叔宠嫂无度》这些作品。
行业争分夺秒,甚至有点急功近利,有些企业为了快点出成绩,就盯着爆款高仿、复刻,不光惹出版权纠纷,还让内容越来越像,同质化严重。
这些无脑短剧里,满眼都是“霸总”“复仇”,剧情套路化,女主被欺负必逆袭,看多了剧情基本能举一反三,想吸引用户付费越来越难。

这其实是短剧出海遇到的最大瓶颈,既消磨观众耐心,也卡着行业升级的脖子,真要突破还得靠实打实的创新,光抄国内成功剧本可不行。
虽然有人想加新镜头、调节奏,但KPI压着,多数还是爱走老路。
其次本土化也是个大难题。
表面改改还行,核心逻辑还是中国味儿。比如“狼王爱上双胞胎姐姐,妹妹假扮诱惑”,国内看得懂,美国观众嫌太绕。
业内人士表示,本土化不能只做表面功夫,得从叙事逻辑、情感表达上真正贴合当地文化,不然“中国味儿”很可能变成绊脚石。得在保持“爽点”的同时,真正融入当地文化才行。
随着成本的飙升,这个行业可能还面临洗牌。
如今,美国短剧市场演员薪酬、场地租金、设备道具都在涨,一部8天短剧成本从2023年13万美元涨到18万,中小公司压力山大。
如果再不走“精品路线”,瞄准细分市场,借助 AI 技术提升效率,这一批跑去美国淘金的短剧公司估计撑不了多久。
整体来看,中国短剧出海是文化产业国际化的缩影,故事还在继续。
说到底,这事儿不只是做生意,也是文化输出的一种尝试,得在商业利益和文化价值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走稳走远。
那些尊重本土、坚持创新、规范运营的玩家,大概率能笑到最后。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