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90后那一代同学最引以为豪的事之一,就是在校期间获得了多少奖状。这些奖状往往是对他们学业成绩的认可,通常只有年级前几名的学生才能获得。然而,时间进入00年代之后,奖状的意义和分发方式似乎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新时代,奖状变得更加泛化,已经不仅仅是学业成绩优秀的象征。为了激励更多的学生,老师开始寻找各种理由和名义来颁发奖状。可是一旦找的理由过于简陋,家长们就不乐意了。

老师自印“低情商”奖状火了,家长却无法接受:这奖励不要也罢

例如,有的同学在值日工作中表现特别好,老师会给他们颁发一个“卫生小助手”的奖状;有的同学在某次活动中表现出色,可能会获得“活动积极分子”的称号。这样一来,奖状的种类变得五花八门,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在某个方面得到表彰。

这种变化让老师们觉得家长会更加满意,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获得奖状,意味着老师做到了雨露均沾。

然而,这种做法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些老师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奖状,甚至自己印制了一些奖状,但这些奖状的内容和设计有时显得过于随意和低情商,反而引发了家长的反感。

有些老师为了找到颁发奖状的名义,设计了一些过于笼统或通俗的奖状名称。例如,有位老师想表扬学生是“好孩子”,结果由于疏忽,竟然把“好孩子”印成了“好该子”。

当家长看到这样的奖状时,立刻感到不满,认为这样的奖状不仅没有激励作用,反而显得老师没有用心或者情商低。家长甚至要求退回奖状,表示自己的孩子不需要这样的奖励,因为这种奖状看起来毫无诚意。

尽管如此,有些网友却对此乐得合不拢嘴,甚至看热闹不嫌事大地起哄说:“好该子怎么了?好该子也是一种奖励,说不定你家孩子在学校就是特别好的‘该溜子’呢。”

还有的老师为了让奖励的名义更加多样化,真的是绞尽脑汁。其实,这点大家也应该理解。为什么呢?因为在一个班级里,如果有二三十个学生,想让每一个人都得到不同名义的奖励,确实非常不容易。

举个例子,一位学习成绩比较不错的同学,尤其是语文成绩非常优秀,就被老师颁发了一个奖状,上面写着他被评为“语文皇帝”。

家长看到这个奖状后,感到有些无语,面对这四个字半天说不出话来。虽然觉得这个老师情商可能有点低,但至少看得出老师还是比较有诚意的,毕竟这个称号有点夸张,但也算是对孩子的一种高度认可。

然而,网友们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网友提出反驳:“那么语文课代表是不是就不开心了呢?如果普通学生都是‘语文皇帝’,那语文课代表应该是什么?‘语文神仙’吗?”这种调侃虽然带有幽默感,但也反映出奖状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公平性和合理性。

总结:

奖状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来说,他们特别喜欢这种物质上的奖励。

老师在设计奖状时,除了要考虑到多样性,还需要注意称号的适当性和合理性。过于夸张或不合适的称号,可能会引起家长和学生的误解或不满。奖状的设计应当体现出对学生真实能力和表现的认可,而不是为了追求新奇而忽略了其实际意义。

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来说说吧?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