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秋天,怀仁堂里人声鼎沸,授衔台下队列整齐。并不是所有人都目光一致,黎原坐在少将行列,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军帽压得低低的,这一幕怎么说出格呢?他眼神里不见傲气,但身上裹着黄埔军校和延安磨炼的锐气,谁不多看他一眼。这点大家心里清楚。有的将领身上的匠气重,有的自信外露,黎原偏偏透着某种冷静。台下还有未来的名将,可大多数人没往历史更深处想,也没人猜到他与华国锋那几年会有反转。
河南息县那个泥土窝窝里,1917年冬天生下一个男孩。家里田地全无,父母都说,“靠读书改变命运”,话虽轻,却真就砸在了黎原心头。七岁送学堂,这步太难了吧?十年下来,黎原的成绩在学堂里拔尖,在县里也拿得出手。是谁说苦孩子没出头之日?不过别误会,考入黄埔后,学习并非一帆风顺。有人说,他只会读书,其实军事课上他明明是带头跑操、排兵布阵最激进的那一个。
淞沪会战爆发,年轻人亲眼看着军队混乱,其实心里早就打鼓了。黎原毅然去延安,21岁算早吧?但其实他心底一股自卑,怕自己不够格。组织却很快安排他做359旅教导营的营长,那年延安生产运动,他搞起劳动竞赛,比大家都拼。结果提前四年完成粮食开荒任务。别人说他是实用主义者,他有时也承认,碰到危险就怂,做事却死磕。
抗战晚期调去华南,带队护送干部,带着几十人打退上百敌军。有一回还真差点全军覆没,幸亏他带头冲坑人家不敢追。解放战争弄去东北改编伪军警察,基层里坐了一个月,每天和老百姓聊,看他们怎么活。结果一改编成功,东北民情彻底摸透。他有点自信过头了吧,但其实心里不安,担心自己会不会太冒进。
朝鲜打了一仗,他带140师抗住美军,从敌军坦克阵打到飞机场。140师损失也不小,坦克打掉27辆,飞机也被击落多架,志愿军后援时间就这么拖出来。有人说他胆大,其实他怕死得不得了,关键时候还真够狠。授衔少将那年,他不愿接受,说自己资历浅。拖到1964年才被强行授衔,大家觉得他是低调,可实际上,他怕被人看成出风头。
山西文水县,华国锋出身工人家庭。1921年冬季,北方风大,不是普通孩子能撑下来。他小时候肚子饿,家里什么事都帮忙干。14岁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一开始谁都没注意他。1938年在太原做地下工作,宣传抗日思想,拉组织群众,其实有一阵子常被抓进警局。华国锋总是表面低调,腼腆,他自己却不以为意。新中国成立后被派去湖南,这边更像南方版的磨练场。
湖南工作几年,人人说华国锋老实。副省长任上,他下乡调研,经常吃住在农民屋里。1958年大旱,县里几乎断粮,他拼命搬救灾物资自己分,一次差点被洪水冲走。他不怕脏不怕累,有人说他做人实诚,其实他有些钻牛角尖,对瑕疵问题反复研究。洞庭湖水患,大家都搞不定,他领头实地勘察,跑了三个月,拿出治水方案,结果被中央认可。不少人信他是实干家,实际上,他经常犹豫办法推敲得很久。
“三沟一坡”,湖南山区的水利新法。他拍板推广,学校和农户都来学习,农业产量飙升。搞新品种、育种试验,他总鼓励技术员。我不是专家,你比我懂嘛?他时常喊研究员上台教大家。农村改革上,他不信条框,什么形式主义都反对。有人怀疑他太随意,实际上和农民打成一片,办法都是田里捡的。
那个年代谁不怕被整?湖南农业爆发式变化后,中央高层频频关注。华国锋做事有魄力,别人觉得他谦和,其实他暗地里脾气不小。政治风暴来临,湖南官场一片混乱,他在乎的是灌区建成还是输赢?
1967年湖南很乱,黎原新到革委会,最先注意到华国锋。在一个农业会议上,华国锋讲了治理洞庭湖方案。他讲话慢条斯理,大家以为没新意,其实句句在点上。黎原开完会后专门去找他聊了几个小时,觉得自己识人独到,这次没看走眼。
毛主席到湖南考察,直接点名要求湖南搞好农业。这个情况谁都紧张。黎原坚持让华国锋主抓项目,别人都不放心,他还偏要力保。其实,他自己也不太确定是不是冒险,事后想想却觉得踩对了点。
欧阳海灌区的项目,华国锋下工地三天三夜没回,研究复杂地基,最后方案解决了。黎原负责协调资金,各部门有意见,他硬顶着压力。洞庭湖治理提出“蓄泄结合”,方案讲了几次才拍板,专家组意见一堆,最终黎原和华国锋坚持推进。韶山灌区提速,工程提前竣工。其实,内情暗涌,谁都怕出了问题,两个主抓人天天琢磨,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黎原会议上说华国锋是实干家,这话很普通,但大家听得信服。
农业科技创新上,华国锋提试验点,推新品种,遇到困难黎原挺身协调。有批技术员闹罢工,黎原嘴上说没事,其实晚上连夜调度。两人合作下,湖南农业慢慢起色,水利设施新,农产量翻番。但其实,有人觉得技术创新只是表面,真正改变还是靠管理。黎原有时候也赞同,农业科技作用有限,但实际影响确实大。
到了1970年初,欧阳海灌区竣工,湖南水利格局扭转。农民收入猛涨,村里一点点变富。灌区的经验大规模推广,几乎全省都按模板走。华国锋带技术团队遍地跑,不怕吃苦。他有时候可心急,生怕进度落后,但有时又觉得慢下来更好。这种反复挺明显的,大家也都习惯了他这种工作方式。
洞庭湖治理效果出奇地好,洪涝减少,农田有水,渔业产量增,大型水利项目连年完工。韶山灌区创纪录,十来个乡镇受益,大家收入水涨船高。农业科技创新那几年搞活了新品种,科技示范基地建起来,农户自发参与,有的农民说变革主要靠实操,有人不信科技,黎原却坚持要试新法。这点和华国锋理念偶尔不一致,他有时想快点,有时又拖拉。
中央频繁调研湖南,农业建设节点被全国借鉴。一部分人夸黎原眼光毒辣,另一些基层干部认为事情其实更复杂。华国锋低调又实干,一批批成果堆出来,黎原心里略有纠结,毕竟自己有时也不敢确定哪一步是关键,当时心里有几分犹豫。
一块一块的水利设施,农业技术,粮食产量,农民收入,湖南多条线一起上。干实事的说法有些空洞,不过实际就是两人晚上和农民住一块,天天磨工程细节。这些成就流到中央案头,湖南被称作农业改造样板。大家还在说黎原好眼力,唯独他自己经常怀疑当年的判断有没有侥幸成分。
表面文弱,实际能干,华国锋不是一眼能看透的人。黎原发现的,是隐藏在低调外表后头的韧劲儿。如果换别人,也许结果都不同。历史是这般诡谲,谁能说准发展走向,不如脚踏实地干点实事,等时间来证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