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乘坐高铁以及普快列车时,可曾注意过车厢内部投放的广告?
作为我国基建的代表工具,自从“中国高铁”在海内外打出名头后,其便成了不少企业投放广告的最佳选择。
但效果最佳,就意味着价格也不便宜。
根据已知的报价,高铁全年全媒体的冠名费超千万。
即便是单向媒体的投放,也要500多万。
正因如此,大家至今仍然想不明白,卖出一盒只赚八分的王守义十三香,是怎么冠名了80余列、1300余组火车的?
一个“穷”字,贯穿了王守义的前半生。
他出生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即便祖上曾拥有显赫的家世,到他这一辈也没落了。
1959年,王守义带着一家老小,从河南搬到京广铁路沿线的驻马店。
为了改善全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境遇,他决定将祖上留下的一个调味品方子启用,将家族秘制的调料分制成小包,外出叫卖,一包只卖一角钱。
王守义信奉诚信经营,彼时其虽是走街串巷的货郎,但他会指着货品告诉买家,如果十三香有质量问题,可以随时找他售后。
网图
十三香在当时老百姓的厨房中,无疑是一匹黑马。
独特的味道,让无数寡淡的家常菜变得有滋有味,“王守义十三香”的名气,也逐渐在河南一些地区开始传播。
春来秋往,十几年过去,凭借着这盒小小的十三香,王守义不仅成功养活了一家人,还攒下了不少积蓄。
只可惜,好景不长,后来因为种种变故,王守义在家人的劝说和诸多考量之下,只能暂时结束了十三香的售卖。
父亲的调味料事业养活了全家人,这些都被当时年纪还小的孩子看在了眼里。
1984年,眼见全国各地商业全面开花,王守义的二儿子,也就是如今“王守义十三香”的当家人——王银良,曾多次劝说父亲拾起老本行。
网图
经过多番考量后,已经年逾60的王守义拿出了家中的全部存款——100元,开始重操旧业。
这次,他们不仅要养家,还要将生意做大做强,遍布全国!
1985年,王家父子正式申请了商标“龙亨”,在此期间他们还专门制作了十三香的外包装。
包装整体呈棕黄色,上面不仅有“王守义十三香”六个大字,还印制上了十三香创始人,王守义头戴厨师帽的头像。
而这个外包装,一直沿用到今天从未变过。
网图
到了1998年,“十三香集团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金为8000万元,而当年的销售额达到了整整4个亿。
调味品企业的龙头?
不,那时的十三香集团,是在全国都排得上号的大企业。
随着十三香企业逐渐长成参天大树,未知的危机也随之而来。
树大必然会招风,而打倒一个食品企业最好用的招式,一是仿制,二是造假。
纵观王守义十三香的发家史,其实也是一部充满着血泪的“打假史”。
就连王银良都说:“十三香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打假打出来的。”
网图
20世纪80年代,自从十三香走进千家万户的厨房后,一些打着“正品”口号的假十三香,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其实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作为正品商家,王守义十三香拥有天然优势,不管在国民度,还是生产能力上都吊打那些小作坊。
可难就难在,王守义十三香的仿制品实在是太多了。
当然,其中还有一些让集团难以宣之于口的苦衷,我们容后再禀。
网图
“王守义十三香”的仿造品不仅存在于河南省内,全国各地都有违法的加工窝点。
为了将这些假冒产品一网打尽,十三香集团联合河南警方,河南警方对接省外警方,多年来打掉了上百个制假窝点,仅十三香就为此拨款了2000多万元。
当时的造假行为甚至猖獗到,仅2001年的暑假期间,就打掉了3个分别位于浙江省苍南县、江苏省兴化市和辽宁省辽阳市的三个窝点。
在十三香轰轰烈烈的发展中,打假成为常态。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猖獗的制假活动并未动摇十三香的根基。
真正让其慢慢跌落神坛,开始走下坡路的,反而是十三香内部的斗争。
王守义老爷子是在2003年去世的,终年71岁。
他在去世前立下遗嘱,“十三香集团”永远不可以搞上市、搞融资、搞多元化发展,因为那些都是为了“圈钱”的,而一旦赚惯了钱,就很难安心下来做实业了。
老爷子一辈子兢兢业业,他希望即便是他不在了,余下的接班人们也能遵守他的遗嘱,踏踏实实地做实业。
网图
可人心,哪是那么好预测的呢?
作为十三香集团当之无愧的接班人,王银良在时代的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被花花世界迷了眼。
父亲去世后,一方面,他遵守前人劝告,依旧踏实做主业,另一方面,家底颇丰的十三香集团,开始尝试向其他产业伸手。
2008年,公司内部改革的声音日渐强大。
正好在那个时候,澳门的豆捞火遍全国,十三香集团蠢蠢欲动,提出要在郑州先试点一家豆捞火锅店。
如果这个试点能获得成功,那他们未来,将计划在全国各地开设500家豆捞火锅店。
开店后,火锅店是一份收入,调味品也可以放在店里卖,也算一份收入,为十三香系列打响名声,省了广告费。
网图
火锅店成功后,他们还可以再进军其他行业,更值了。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王守义十三香虽然国民度超高,但也为其带来了一定的桎梏。
那就是在广大消费者眼中,十三香只能是调味料,不能是其他商品。
于是,不到三个月,十三香豆捞火锅店黯然退场。
后来,十三香集团又尝试了诸多副业,甚至还和时尚潮牌进行过联名,但都没有掀起多大的水花。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失败的尝试和投资,不仅没有赚钱,甚至还赔了不少之前攒下的家底。
虽然不能将错误完全归于一人身上,但王银良依旧要为此负责。
后续据说是当时参与此项目的高管全部离职,十三香集团也终于安下心来做老本行了。
可这个时候,十三香集团早已不复曾经的辉煌了。
事实上,十三香集团的根基,早就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了。
事情还要从王守义去世后说起。
十三香集团虽然在国内颇有威名,但说到底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大型的“家庭作坊”。
公司上层皆为王家的子女和亲族,这定然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像这样的家族企业,必然要有一个德高望重,且杀伐果断的大家长执掌才行。
王银良作为王守义的二儿子,虽然也算是创始人之一,但威望上还是稍逊一筹。
王老爷子去世后,十三香集团内部的矛盾增多,每个人都想拿到更多的资源和利益,自然就会出现因分配不均产生的斗争。
网图
前面我们所说的“打假大业”,其中一些小作坊,就有这些人的手笔。
为了解决此事,王银良花费大量精力和价钱将七个兄弟姐妹强势脱离四位,只留下了除他之外的两个兄弟。
经此一役,王银良也意识到了家族企业经营的弊端。
他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招聘新的总经理,让集团内部流入新的血液。
经过这番“折腾”,公司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新的危机,也随之而来。
十三香集团下一代的接班人们,在经营理念上与上一代产生了不小的矛盾。
王银良大哥的儿子——王太白,也就是王守义的长孙,曾是十三香集团公认的三代接班人。
他的成长与诸多富二代、富三代没什么区别。
第一代的王家创始人学历都不高,他们为此吃了不少苦。
因此,王家的二代子女们都对孩子的教育相当重视,从小到大,王太白享受的都是顶级的教育资源。
父辈们的奋斗在他人看来是无上的荣耀,但对于王太白来说,这份荣耀中又夹杂着太多的压力。
网图
于是,刚刚出国的他,就立下了一个目标——30岁之前赚1个亿。
为了实现此目标,他将手头全部的钱,都用来投资了英国曼彻斯特的房地产行业。
彼时的王太白豪气万丈,等待着房价暴涨,自己赚得盆满钵满。
可惜,房地产这种既烧钱又烧脑的项目,又怎么会是当时还年轻的他能把握得住的。
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曼彻斯特的房价以极快的速度下跌,贷款利率升高、汇率变动迅速、投资屡屡飘绿,王太白手中的资金,很快就伴随着经济一同成为泡沫。
尽管几乎赔了个底掉,但王太白依旧不甘心。
回国后,他再次投资令家族长辈反感的房地产行业,幸运的是,这次,他成功了。
1.3亿的利润,足以让同龄的富二代们难望其项背,但从那时起,王太白再也没有向长辈们提过他那些新兴的想法,反而一反常态地沉寂了下来。
他抛弃了自己曾经斥重金买下的超跑,转头换上了一辆十几万的雪佛兰,不再坚持自己那些新兴的想法,开始理解长辈的守业思想,开始学着前人的踏实低调,默默无闻地做慈善、专注实业。
年少轻狂终究会成为过去,近些年来,尽管外界对十三香集团内部的情况议论纷纷,但他们始终都低调行事,安安心心地做着实业。
“王守义十三香”是中国上难得的没有被外部资本影响、没有被市场淘汰、没有被消费者抛弃的老产品。
尽管如今的调味料市场五花八门,但它就像盐、糖一样,牢牢扎根在了中国老百姓的厨房里面。
十三香集团如今的调味料种类很多,但“王守义十三香”的营收,依旧占据了全部收入的九成,在中国调味品市场,始终在第五名左右徘徊。
网图
尽管依旧强大,但不复辉煌是事实。
而我们纵览全局,会发现其实很多企业都面临和王守义十三香一样的困境,创业容易守业难,后代子孙因为观念的不同,要守住家业的更是难上加难。
创新,何尝又不是一种“创业”,创业又哪是那么容易的?
如今,只希望王守义十三香,能与那棕黄色的包装盒一样,永远经典,永远不忘初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