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腹泻病,是婴幼儿期的常见病。
腹泻病是发展中国家引起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大约有10亿次婴幼儿腹泻病发生。小儿泄泻的病因多为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其中由于脾胃虚弱导致的泄泻可分为脾气虚证和脾阳虚证。
脾气虚证常久泻不愈,或时泻时止,多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神疲、少气懒言、面黄肌瘦、睡时露睛等症状。脾气虚证泄泻在现代医学里隶属于非感染性腹泻范畴。
多由肠道菌群失衡、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等因素致消化功能不全引起。近年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易导致胃肠功能受损,继而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现代医学治疗腹泻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节、补液、调节肠道微生物、保护胃肠黏膜、补充锌剂等。
上述治疗方法常联合运用,对于婴幼儿急性腹泻症状具有缓解作用,同时能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但病程中由于用药不当也可造成不良影响。
如长期服用益生菌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引发全身性感染、促发有害代谢活动及胃肠道不良反应等,胃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等的不合理应用常产生便秘等副作用。婴儿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飞跃期,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及数量要求较高。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易于发生泄泻等脾系疾病;泄泻若治疗调护不当,迁延不愈,将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代谢障碍,影响后续生长。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非感染性腹泻以对症治疗为主,缺少调理婴幼儿脾胃功能的有效治疗方式及药物,对于婴幼儿后续生长发育益处较少。中医治疗泄泻经验丰富,历代医家提出了众多切实有效的治疗原则及方药。
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婴幼儿泄泻脾虚证优势显著,疗效与安全性亦得到肯定。中医认为“无湿不成泻”,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水湿内生,水湿下于肠则发为泄泻。
故中医治疗泄泻主要以健脾渗湿止泻为治疗原则,临床常用渗湿、补益、理气、固涩类药物,在及时止泻的同时调节患儿脾胃及肠道功能,增强患儿消化吸收能力,为其后续生长发育夯实基础。
对于婴儿泄泻的诊疗总结临床经验,从脾虚湿盛的主要病因病机出发,结合“健脾贵在运”的中医观点,治疗上重视护脾固本,自拟经验方运脾固肠汤治疗婴儿泄泻脾气虚证。
运脾固肠汤方含山药、党参、茯苓、大腹皮、车前子、葛根、土炒白术、芡实、白豆蔻、白芍、石榴皮、炙甘草等,诸药合用,共奏运脾固肠、渗湿止泻之功。
婴儿期疾病的转归对婴儿后续的生长至关重要,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保障。导师张涤教授临床应用运脾固肠汤治疗婴幼儿脾虚型泄泻疗效明显,本研究通过观察运脾固肠汤治疗婴儿泄泻,评价其临床疗效,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临床数据。
泄泻为小儿常见病,主要病变在脾胃,《幼幼集成•泄泻证治》中记载,“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发生原因以脾胃虚弱、感受外邪、伤于饮食、情志失调为多见。
正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论》中论小儿吐泻的原因,认为其发生多由“脾胃虚弱,乳哺不调,风寒暑湿,邪干于正所致也”。小儿卫外之力较弱,家长调护不当则易外感六淫之邪致使脾胃受损,肠道传导失司,引发泄泻。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飨泄”之说,并指出长夏多发泄泻的特点。
《针灸甲乙经》云:“寒气客于下焦,传为濡泻”;《症因脉治》指出发生暑泻的原因在于暑湿之气充塞于体内,损伤肠胃。以上条文表明小儿感受风、寒、暑、湿、热邪均能引起泄泻,其中以湿邪致泄尤甚,且风、寒、暑、热诸邪又常与湿邪相结合而出现泄泻。
因此有“无湿不成泄”之说。气候特点随着时令的改变而不同,处于夏秋季节间的长夏则多暑多湿,极易导致泄泻的发生,且以湿热泻最为多见。
脾常不足是小儿的生理特点之一,脾胃消化功能较成人弱,饮食上缺乏自我控制,若调护不周,乳食出现失节或者失洁,过食寒凉生冷之物及不易消化之品,皆能导致脾胃损伤而引起泄泻。《素问•太阴阳明论》又云:“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下为飨泄”。
明代戴原礼指出伤食泻多起于饮食上生冷油腻或非时难化之物。小儿较之成人易为饮食所伤而出现泄泻,且常常在其他各种泄泻症候中兼夹伤食症状。
小儿脾胃本有不足,再受到忧、思、怒、恐、惊等情志影响致肝气不疏,郁结胸膈,肝火内生,旺而乘脾,脾弱失职,运化失常而成泄泻,如《景岳全书•泄泻》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中提出:“忧则聚,惊则动……怒则激,脏气隔绝……以致泄泻”,指出泄泻的发生与情志失调密切相关。
情志失调而致病不是指出现怒、思、悲、恐、忧等不良情绪即致病,情志过极以及其持续时间过长才是身体受到伤害的主要原因。泄泻若反复出现,亦或是久治不愈,其原因多责之于其脾胃功能虚弱。
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留,与未腐熟之水谷合污而下,形成脾虚泄泻。《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飨泄食不化”。
脾不足致使小儿容易发生脾系疾病,正如体质学说提出疾病的发生与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体质的影响;另一方面,疾病亦能导致体质的改变,尤其是在遭遇重病、久病之后。
《张氏医通•卷七》云:“真阳虚则水邪胜,水气内溢,必渍脾而为泄泻”。《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黎明作泻之由来为:“至黎明寅时……其人或元阳之根抵素虚,当脐之处,或兼有凝寒遮蔽……上升之机转为下降,大便即溏下”。
若脾肾两脏阳气本有不足,复又遭逢阴寒之邪,致使寒湿内盛,水谷不化,下走于肠内,从而导致有寒象表现的脾肾阳虚泻。
中医药治疗小儿泄泻,在控制下泻症状和调节胃肠功能方面有着明显的疗效。古代众医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于泄泻的治疗提出了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泄泻的辨证,医家们采取了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
《难经》中根据脏腑的不同,将泄泻分为脾泄、胃泄等“五泄”;《证治要诀》中按病因对泄泻进行辨证,提出了湿、寒、食、痰、肝气等病因。
《医学正传》中将泄泻按寒热的不同,分为了寒泻和热泻;《六元正纪大论》中载“厥阴所致为胁痛呕泄,少阳所至为暴注,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将泄泻按照经络辨证。治疗方法在不同辨证的情况下亦不同,如张仲景使用大承气汤治疗实滞下利,体现了“通因通用”的治法。
《标本病传论》中提出治疗泄泻宜遵“治病求本”原则,即先泄后病宜治其本,先病后泄也宜治其本;《景岳全书》中记载“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
同时也指出治疗时宜仔细辨别小水不利的具体原因;《医学入门•泄泻》篇则指出:“凡泄皆兼湿,初宜分理中焦,渗利下焦。久则升提,必滑脱不禁,然后用药涩之”,指示了在不同病程下的治疗原则。
小儿中医经典中常见的治疗脾虚泄泻的方剂主要为七味白术散及参苓白术散加减制剂,除此之外,现代也有医者运用完带汤、桃花汤等方剂对小儿脾虚泄泻实施治疗,相关阐述如下。
但是其既能“补益脾土之元”,又有“兼以补胃”的功效,因此内科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脾虚湿盛证型亦可使用此方治疗。完带汤的主要功效为健脾化湿、升举阳气以及疏肝理气,主治及应用范围广,可涉及内科、妇科、儿科、男科等多个科属的疾病。
但是用以治疗最多的疾病仍是白带和泄泻。桃花汤出自《伤寒论》,主药为赤石脂,其质重味涩,可入下焦血分而涩肠固脱;干姜性味辛温,能暖中焦而补阳。
以上二药由粳米相佐可增健脾和胃之功。主治下痢日久不愈,中下二焦阳虚者。婴幼儿慢性迁延性腹泻常初始因脾气虚所致,日久可引起脾肾阳虚,虚甚则固摄失职,泄泻多发;久泻必伤阴,继而导致气阴两虚,此时治疗泄泻则应采取温补脾肾、养阴固涩之法。
除了采取传统中药内服治疗小儿泄泻,亦采取多种外治法治疗泄泻。常用外治法包括针刺疗法、穴位敷贴疗法、小儿推拿疗法、火罐疗法、灌肠疗法等。
脐部敷贴是治疗婴幼儿腹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操作上简便易行,治疗后亦为出现明显副作用,适合用于治疗婴幼儿腹泻。运用小儿脐贴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有效率高,且疗效优于仅用蒙脱石散治疗腹泻。
针刺疗法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对穴位进行刺激而产生作用,调气血、平阴阳、通经脉,临床上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均能够较好地控制泄泻症状。
取穴多以腹部穴位及四肢穴位为主。运用葛根止泻汤联合针刺足三里、脾俞、大肠俞等穴位治疗小儿腹泻,与西医常规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葛根止泻汤联合针刺在止泻、止痛、恢复进食上疗效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
艾灸通过艾条燃烧时的热能及其本身自有的药性刺激穴位,行于经络,调节脏腑发挥作用。在脐部施行艾灸,因脐与脾、胃、肾、肠关系密切其温通作用通过脐部而入作用于内部脏腑经络,温补脾肾之阳,调理胃肠,进而止泻。
运用中医脐灸疗法治疗小儿腹泻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脐部又名神阙穴,在此处施行灸法能温阳补虚、散寒行滞,运用隔盐灸更有益于温补肾阳,益气固本,调节人体免疫功能。
增强人体抵抗力。正气足则邪不可犯,可减少疾病的发生率。火罐具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泻热解毒、祛风散寒等功效。火罐作用于肌体局部,罐口对所行之处的穴位或神经产生机械刺激,伴随着火的热能同时作用于局部的血管、神经及肌肉组织。
大脑中枢传递良性信息出来至患处,扩张毛细血管、自溶组织间隙、释放组胺类物质,促使机体组织自我调节、自我修复,有利于血液循环、新陈代谢。
由于部分小儿不易接受口服中药煎剂,部分医师采取中药灌肠的方式来治疗疾病。药物灌入肠中,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病变部位,能延长药物在局部的作用时间,避免了消化液对药物有效成分的破坏,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得到充分吸收,继而作用于全身。
通过健脾、益胃、固涩等作用以止泻。此法无创伤、无痛苦、见效迅速,可应用于非感染性腹泻。但有的患儿机体较为敏感,肠道粘膜直接接触药液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欲用此法,治疗后家属应密切关注患儿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