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说,“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因此,真正能够“生死看淡,名利两忘”的人并不多,毕竟“死去元知万事空”,活着就能有希望。虽然,“人固有一死”,但是如果是能够“死得其所”,或者“寿终正寝”,那自然是从容的。然而,被病魔折磨,“生死一线”之间,人们依然还是希望能够与“死神”殊死搏斗,能够成功摆脱病魔折磨,恢复生机。然而,中医自古以来,就是与病魔做斗争的仁者医学,也自然有着不少“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奇效良方,只要运用得当,往往能够收获令人不可思议的临床效用。
在中医急救的方药中,古代大医都爱使用人参、附子等中药,然而,无论是医圣张仲景,还是药王孙思邈,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将人参、附子二药作为一个独立方剂来进行临床应用,然而到了宋代,却有医家率先将被誉为“百王之王”的人参和被誉为“回阳圣药”的附子组合在一起,名之曰“参附汤”,成功的挽救了无数生命垂危的患者。于是乎,参附汤就此“振臂一呼”,成为中医急救的“扛鼎之作”,为中医急救“天堑变坦途”打开了一条康庄大道。对于参附汤的药物组成,其实十分简单,全方仅仅由“人参半两”和“附子一两”两味中药组成。当然,古人在处方用药的时候,往往煎服法也十分重视,而对于参附汤来说,也是一样,古人在煎煮这个方剂的时候,是先将这两味中药打成粗末之后,需要时,就将备好的药末放进二盏水里进行煎煮,煎煮时,需要加生姜十片,将水煎煮至八分的时候,去掉药渣,饭前温服。也就是说,如果细究参附汤的药物组成的话,实际上全方是由人参、附子和生姜三味中药组成的,不过全方是以人参和附子为核心的,也因此方名取人参、附子各一字。那么,参附汤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在过去对于参附汤的方源存在争议,有人为出自《世医得效方》,有人为出自《校注妇人良方》,还有认为《正体类要》。但是从《医方类聚》中查证,其中却记载的是参附汤来源于《济生续方》。《济生续方》是南宋著名的医学家严用和所著,然而,在考证宋代大型方书《圣济总录》的时候,却发现书中也记载了一个参附汤,不过全方的药物组成是由“人参、附子、青黛”三味主药组成,煎煮时,加“楮叶一片”,主要用来治疗“消肾,饮水无度,腿膝瘦细,小便白浊”的,所以,如果从功效上来说,作为急救方剂的参附汤,最早应当是出自宋代医学家严用和的《济生续方》最为妥帖,毕竟在现代,为了适应阳气暴脱证的急救需要,又将参附汤的剂型改成了注射剂,并取名为“参附注射液”,成为临床常用的急救中成药之一。因此,有医者考证认为,参附汤始见于《圣济总录》,但临床常用参附注射液根据药物组成和功用来讲却来源于《济生续方》[1]。参附汤主要用于元气大亏、阳气暴脱的危急重症,临床上主要以手足厥冷,头晕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为辨证要点,所以现代临床中,凡是大病虚极欲脱,产后或月经暴崩,或痈疡久溃,血脱亡阳等危急重症,只要辨证属于“元气大亏,阳气暴脱”的,均可以使用参附汤进行救治。从参附汤的临床用途来看,参附汤常用于休克、心力衰竭等属于阳气暴脱,对于女性暴崩,外疡溃后,大手术等血脱亡阳的,亦有良效[2]。那么,参附汤全方的配伍,究竟暗藏着怎样的玄机呢?全方以人参为君药,主要起到大补元气,固护人体后天之本的作用,诚如《医宗金鉴》所说,“补后天之本无如人参”;以附子为臣药,主要起到温壮元阳,补助人体先天之本的作用,诚如《医宗金鉴》所说,“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以生姜为佐药,主要起到调和脾胃、调和营卫、温经扶阳的作用。对于参附汤所用人参、附子的配伍,诚如《医宗金鉴》所说,“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门,方之最神捷者也”,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医家常用参附汤来作为急救的常用良方的原因。
在现代临床中,有研究发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加用生脉饮和参附汤治疗可使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心功能改善,病死率降低;而参附汤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可用于治疗痢疾,中风,心脏骤停,厥证(多脏器衰竭合并肺炎),休克,厥脱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力衰竭等疾病[2]。从现代药理的角度来看,参附汤具有免疫调节,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延长动物耐缺氧时间、保护心肌、抗心律失常,戒毒治疗作用,提升血压和改善微循环[3]等多种药理作用。不得不说,参附汤不愧为中医急救领域的千古名方,在现代依然能够发挥颇为强大的急救作用,用对了,可“救心、救命”。清代名医唐宗海在《血证论》中所说,“人参是补气之阴,附子是补水之阳,知此,则知一切补气之法”,然而“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而参附汤则以益气固脱为先,无论是对于各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阳气暴脱的危候,还是对于急性失血所致的阳随血脱,正确使用参附汤,往往能够力挽狂澜,以收“起死回生”之良效。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参附汤是急救方药,不可久服,只要等到阳气来复之后,就要另行选方调理;另外,参附汤中所需要是人参,使用党参代替无效。参考文献
[1]郭晶晶,年莉.参附汤考辨[J].河南中医,2017,37(12):2220-2221.[2]李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在中医急救的方药中,古代大医都爱使用人参、附子等中药,然而,无论是医圣张仲景,还是药王孙思邈,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将人参、附子二药作为一个独立方剂来进行临床应用,然而到了宋代,却有医家率先将被誉为“百王之王”的人参和被誉为“回阳圣药”的附子组合在一起,名之曰“参附汤”,成功的挽救了无数生命垂危的患者。于是乎,参附汤就此“振臂一呼”,成为中医急救的“扛鼎之作”,为中医急救“天堑变坦途”打开了一条康庄大道。对于参附汤的药物组成,其实十分简单,全方仅仅由“人参半两”和“附子一两”两味中药组成。当然,古人在处方用药的时候,往往煎服法也十分重视,而对于参附汤来说,也是一样,古人在煎煮这个方剂的时候,是先将这两味中药打成粗末之后,需要时,就将备好的药末放进二盏水里进行煎煮,煎煮时,需要加生姜十片,将水煎煮至八分的时候,去掉药渣,饭前温服。也就是说,如果细究参附汤的药物组成的话,实际上全方是由人参、附子和生姜三味中药组成的,不过全方是以人参和附子为核心的,也因此方名取人参、附子各一字。那么,参附汤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在过去对于参附汤的方源存在争议,有人为出自《世医得效方》,有人为出自《校注妇人良方》,还有认为《正体类要》。但是从《医方类聚》中查证,其中却记载的是参附汤来源于《济生续方》。《济生续方》是南宋著名的医学家严用和所著,然而,在考证宋代大型方书《圣济总录》的时候,却发现书中也记载了一个参附汤,不过全方的药物组成是由“人参、附子、青黛”三味主药组成,煎煮时,加“楮叶一片”,主要用来治疗“消肾,饮水无度,腿膝瘦细,小便白浊”的,所以,如果从功效上来说,作为急救方剂的参附汤,最早应当是出自宋代医学家严用和的《济生续方》最为妥帖,毕竟在现代,为了适应阳气暴脱证的急救需要,又将参附汤的剂型改成了注射剂,并取名为“参附注射液”,成为临床常用的急救中成药之一。因此,有医者考证认为,参附汤始见于《圣济总录》,但临床常用参附注射液根据药物组成和功用来讲却来源于《济生续方》[1]。参附汤主要用于元气大亏、阳气暴脱的危急重症,临床上主要以手足厥冷,头晕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为辨证要点,所以现代临床中,凡是大病虚极欲脱,产后或月经暴崩,或痈疡久溃,血脱亡阳等危急重症,只要辨证属于“元气大亏,阳气暴脱”的,均可以使用参附汤进行救治。从参附汤的临床用途来看,参附汤常用于休克、心力衰竭等属于阳气暴脱,对于女性暴崩,外疡溃后,大手术等血脱亡阳的,亦有良效[2]。那么,参附汤全方的配伍,究竟暗藏着怎样的玄机呢?全方以人参为君药,主要起到大补元气,固护人体后天之本的作用,诚如《医宗金鉴》所说,“补后天之本无如人参”;以附子为臣药,主要起到温壮元阳,补助人体先天之本的作用,诚如《医宗金鉴》所说,“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以生姜为佐药,主要起到调和脾胃、调和营卫、温经扶阳的作用。对于参附汤所用人参、附子的配伍,诚如《医宗金鉴》所说,“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门,方之最神捷者也”,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医家常用参附汤来作为急救的常用良方的原因。
在现代临床中,有研究发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加用生脉饮和参附汤治疗可使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心功能改善,病死率降低;而参附汤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可用于治疗痢疾,中风,心脏骤停,厥证(多脏器衰竭合并肺炎),休克,厥脱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力衰竭等疾病[2]。从现代药理的角度来看,参附汤具有免疫调节,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延长动物耐缺氧时间、保护心肌、抗心律失常,戒毒治疗作用,提升血压和改善微循环[3]等多种药理作用。不得不说,参附汤不愧为中医急救领域的千古名方,在现代依然能够发挥颇为强大的急救作用,用对了,可“救心、救命”。清代名医唐宗海在《血证论》中所说,“人参是补气之阴,附子是补水之阳,知此,则知一切补气之法”,然而“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而参附汤则以益气固脱为先,无论是对于各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阳气暴脱的危候,还是对于急性失血所致的阳随血脱,正确使用参附汤,往往能够力挽狂澜,以收“起死回生”之良效。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参附汤是急救方药,不可久服,只要等到阳气来复之后,就要另行选方调理;另外,参附汤中所需要是人参,使用党参代替无效。参考文献
[1]郭晶晶,年莉.参附汤考辨[J].河南中医,2017,37(12):2220-2221.[2]李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牟欣,沈烈行,吴丽敏.参附汤药理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3,20(5):24-25.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