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29年,“经济大萧条”席卷世界。

短短四年时间就给包括德国在内的诸多资本主义国家带来重创,工人失业、农民破产,政府则爆发信贷危机。

眼看着德国正走向崩溃,1933年上台的希特勒却扭转了局面,他只用短短三年时间就创造了“经济神话”,将失业人口从600万降到了不足50万。

希特勒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之前穷困潦倒的德国政府怎么突然就有钱了?

希特勒到底是带来希望的“救星”,还是把德国推向深渊的“恶魔”?

一 、站在悬崖边的德国

1932年的德国,已经被迫站到了悬崖边,一方面工业生产大幅下降,经济正在走向全面崩盘,国家的未来一片灰暗;

另一方面德国正面临严重的外部威胁,如不能履行巨额战争赔款,恐怕接下来要面对英法美的铁蹄肆虐。

当然,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世界范围的威胁,美德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都在下跌。

其中英法在1929~1932年间分别跌了32%和36.1%,德国跌了52.2%,美国跌了55.5%。

仅从数据看,德国的状况似乎比美国还好一些,可不同的经济体系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一战后靠外资扶持才逐渐恢复的德国,在全球经济崩塌、资本不断外逃的背景下,受到的创伤比美国更多,失业率佐证了这一点:

上述时间,德国失业率一度逼近44%大关,比美国高了不止十个百分点,具体人数突破612万。

大量工人因为工厂倒闭而失去工作,陷入恐慌之中。

农民的处境并不比工人好多少,因为工厂停工,作为原材料的农产品也卖不出去了。

紧随而来的就是农产品的“价格跳水”和产量暴跌,无数小农为了维持生计卖掉土地,被迫走上佃农的道路,国家农业收入掉了三成。

人民水深火热,政府也没好到哪去,黄金储量掉了将近一半,眼看着货币体系就要瓦解,许多大型机构合并。

连九大银行都折损过半,只能勉强靠政府发放的贷款吊着一口气。

最恐怖的是,当时的德国政府为了度过危机,将风险转嫁到了民众身上。

他们一边极力压榨工人,一边加速实施卡特尔化,支持垄断组织和地主。

在失业救济金和工资被大幅削减的情况下,当时德国工人的纳税额反而提高了,且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也被迫上升。

“干更久的活,拿更少的钱”,这就是当时德国民众的真实写照。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短短三四年时间里德国就爆发了上千次罢工,原本就因执政不力遭到抵触的魏玛政府,更是遭到了激烈的口诛笔伐。

在这种背景下,法国人还拿着《凡尔赛条约》问德国要钱,威胁说如果德国不能给出战争赔款,那么“法国的坦克就要开到鲁尔工业区”里了。

这番羞辱可以说成了葬送魏玛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希特勒上台了。

二 、希特勒的改革政策

早在10年前,希特勒就向魏玛政府进行过“冲锋”,只不过暴动失败他也被抓了起来。

10年后他终于卷土重来了,这次他承诺给德国人民“一份稳定的工作”,且还会带着德国“重拾昔日的荣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希特勒上台后干了两件事情:

取消所有反对党、改革德国的货币政策。

先说第一条,从1932年年初开始希特勒先后取缔了德国诸多资产阶级政党,包括民主党、社会党以及人民党等,只保留了纳粹党。

此外,希特勒还以诸多形式不断加强自己的集权统治。

譬如说,让警察使用武器,严惩违规者,将权力中枢转到总理,把国会和联邦议院架空最终取缔。

就连昔日跟希特勒一起上位的“同伴”都遭到了清洗,1934年兴登堡病死后,国家大权落到了希特勒一人手中。

再说第二条,希特勒改革德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放弃金本位,创造就业汇票。

前者是明智的决定,后者则更像是在“火中取栗”。

所谓的金本位,其实就是将本国货币和黄金挂钩,它有利于世界贸易的进行,也能消除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

可问题是它使得黄金成为货币的主导者,国家并不能够控制货币供应量。

简单来讲,实行金本位的国家,有多少黄金就有多少货币,无法在经济增长陷入困境时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来解决问题。

这时的各国央行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很难处理这种“逆境”。

德国放弃金本位后,直接对外汇交易进行管制,并且通过疯狂印钞对经济进行了有效刺激。

1932年的600多万失业人口,短短数年后就只剩下几十万,乃至于近乎彻底消失了,也难怪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会无奈叹息道:

“在凯恩斯之前,希特勒已经找到走出困境的办法了……”

单纯放弃金本位,实则达不到这般效果,德国之所以迅速“重焕青春”,还和创造就业汇票有不小关系。

当年费德尔向希特勒提议,绕开货币和国债转而发行一种有利息的票据,希特勒对这个办法很感兴趣。

后来,纳粹政府果然发行了一种年化利率4.5%的信用票据,并且利用这种票据向工厂疯狂下订单。

工厂虽然对这种支付方式有所迟疑,不过为了摆脱倒闭的命运,最终还是纷纷接受了,于是这种信用票据彻底流传开来。

“由政府发行的无实物担保的纯信用货币”,听起来没什么,如果能审慎对待,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可是选择了军事工业化道路,准备进行复仇战的德国,显然是顾不了那么多了。

随着政府发行的信用票据越来越多,企业之间也开始用这种票据交易,越来越多的小型企业“入局”。

紧接着原先的部分企业实现了赎回兑现,不过更多的企业则“套牢”在了里面。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正是我们熟悉的“庞氏骗局”

当时的纳粹政府,虽然看起来将德国经济打造得十分火热,可实际上完全是在玩火。

一旦政府发行的票据被大规模挤兑,“摩天大厦”会瞬间崩塌,更恐怖的恶性通货膨胀将降临!

三 、行业重组与筹备战争

除了取消反对党、改革货币政策之外,为了解决德国民众的就业问题,希特勒还干了另一件事。

那就是构建统治经济,进行行业重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实际上是和纳粹党早期的宣传相违背的,希特勒上台之前,为了获得群众的支持,一直在宣传反资本主义;

可是希特勒上台后,却在相反的道路上一路狂飙,把垄断“进行到底”,甚至让国家机构带头“冲锋”。

德国的垄断资本当时到底夸张到了何种境地?

我们不妨从法律条文中一窥究竟,当时德国有条例明确指出:

选择一家公司代表一个行业,其他从业者全部都要向其靠拢,给它“让路”,如果不服从那么就会遭到排挤打压。

此外,在经济改组的过程中,纳粹政府不断推行卡特尔化,中小型企业无路可逃。

1933~1939年间,德国股份公司数量减少了近一半,农业、手工业和零售商业也被这股浪潮席卷,基本上“规模不够”的都被淘汰了。

诚然,仅从失业人数上看,德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可实际上这时候的德国依旧站在悬崖边上,甚至可以说处境比之前更危险,“它的一只脚已经踏空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希特勒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加强军备生产服务的。

大量失业人员的新工作,是去修高速公路、机场和兵营,其中光是高速公路和齐格菲防线两个项目就安置了近2/3的失业人口。

再加上希特勒把很多人赶回去种地,限制妇女就业,让她们当家庭妇女,给男人空出工作岗位,我们实在很难说希特勒的“失业人口再就业”策略有多么高明。

更遑论,希特勒限制消费、限制投资,严格管控企业、劳动力以及生产原料,实行经济的“军事化”,一直在极力为法西斯战争做准备了。

可能有人不理解,希特勒为什么要挑起战争?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答,除了对外扩张的野心之外,希特勒这么干,也是为了转嫁国内的矛盾与风险。

我们前面提的德国政府利用就业汇票给工厂下达了大量订单,而那些工厂则依照订单制造了海量的重工业制品。

德国需要战争将这些东西“消化”掉,也需要战争获利,解决国内日益严峻的债务问题与创造就业汇票贴现压力。

尤其是1939年初沙赫特明确表示“帝国银行将不再为政府买单”,将会逐渐降低对创造就业票据的贴现。

不是德国选择战争,而是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德国除了战争或已无路可走。

四 、总结与评价

说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所以会爆发,英法美等国要背负相当大的责任。

正如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所说,“这根本就是一场不必要的战争”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向德国索要了巨额赔款,结果德国根本拿不出这笔钱。

以至于最后英法美等国不得不干起了“一手掏钱,一手放钱”的蠢事,甚至各国给予德国的贷款金额还要超过它们从德国没收的资产价值。

当然,担心社会主义革命在德国发酵,从而扩散到整个西方,也是英法美等国这么干的其中一个原因。

不过不管原因如何,结果反正是不理想的:

德国人民拿着英法美给予的贷款重建国家,心里却毫不感激,一来他们身上背上了巨大债务;

二来英法美等国政客为了拉取选票也不敢阐明真相,他们嘴上还在嘀咕着“要榨干德国最后一滴血”。

本国民众有没有信我们不知道,反正德国民众是信了,他们对英法美等国的记恨以及对魏玛政府软弱的不满,是希特勒能上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搞笑的是,之前还叫嚣着要把坦克开到德国的法国,在开战之后赫然发现自己远不是德国的对手,而这也反过来激发了希特勒侵吞世界的野心。

英法等国“咎由自取”,在战争中蒙受了怎样的损失我们且不提。

另一边靠着“总体战争经济”发展起来的纳粹德国,也没能在战争中占到什么便宜,反而引起公愤,再度被打成了一片废墟。

有不少人只看到了纳粹德国暴涨的工业实力或者说军事实力,认为希特勒“治理有方”,实际上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

希特勒大力推行的国民经济军事化,虽然帮助德国走出了旧的困境,但是却带来了更极端的危险。

比如说,德国的工业发展陷入畸形,出现了严重的“头重脚轻”。

在生产资料工业暴涨的同时,消费资料工业的增长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重工业部门忙得停不下来,消费资料部门却显得相当“清闲”。

再比如说国家财政缺口越来越大。

1933年希特勒刚上台的时候,德国财政赤字不过二十多亿,他一番“苦心经营”后,这个数据暴涨到一百多亿。

就连帝国银行董事会专门给希特勒写信也说,“这样子下去不行了”。

更不用说,希特勒的一系列政策只是惠及垄断资本,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非但没有什么提高,反而更加穷困潦倒了。

在工作时间增加的情况下,工人工资还在下降,有些人虽名为“工人”,实际上都被当“奴隶”使了。

把国家经营到这个地步,如果还硬要说希特勒把德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了出来”,那就纯粹是在胡扯。

要真的有这份才能,希特勒也不至于把希望寄托于对外掠夺战争。

希望大家能正确意识到二战德国发展状况,理性看待,不要盲目吹捧,也能从这段故事中汲取历史经验,认识到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德国历史的教训—关于财政资本与容克地主的政治工作》 阿伯特·诺尔登

《从大萧条到大隔离:动荡年代的货币与财政》 澎湃新闻

《大魔王希特勒是如何拯救德国经济危机的》 界面新闻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