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之争可谓是神仙打架,各家品牌各显神通,技术各有亮点。但敢从营销层面称为“最强”的,似乎唯有上汽荣威的DMH超级混动技术,那么这份底气究竟从何而来?5月10日,荣威DMH技术品牌大会给出了答案。
DMH:超级融合,大道至简
2010年,上汽前瞻性地布局插电混动技术领域,并将其视为值得长期投入的技术持续深耕。2013年,上汽集团取得了第一代EDU电驱动系统相关专利,并在荣威e550上量产,其混动系统采用P1+P2双电机和2挡变速机构,该车也成为了中国首款量产插混轿车。这套系统还在2017年斩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当年获奖项目中唯一的汽车类项目,也是新能源技术首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
2019年,上汽第二代EDU混动系统启用,去掉P1电机,采用DHT结构,成为全球唯一的10速EDU智能电驱变速器;2020年,该系统迭代为EDU G2 Plus,结构上更短,提升空间利用。
到2023年,上汽混动技术实现进化,全新DMH超级混动系统首搭于荣威D7 DMH上,采用更高效的混动专用发动机,更精简的P1+P3双电机单挡直驱,以及五合一PICU动力域集成控制和超混专用高效长续航电池,具备高集成度、高性能、高效率的特点。
更关键一点我认为是全新DMH超级混动系统的价格优势更加明显。搭载该系统的荣威D7 DMH动力性能和纯电续航能力,基本对标的是比亚迪的秦PLUS DM-i 120km版本,降价后两者起步价保持一致,但荣威D7 DMH的空间尺寸已经达到了中型车的水平,还配备后轮独悬,性价比可见一斑。
这主要得益于DMH超级混动技术,集成化、智能化程度更上一层楼。
其中,双电机高效混动专用变速箱是DMH超级混动系统的一大亮点。其采用了P1/P3双电机系统、双电机控制器、高效率传动系统、液压控制系统、供油模块以及混动控制策略。化繁为简,提高整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之余,还能降低噪音和振动,驾乘更舒适安静。
另一大亮点则是高效混动专用发动机,该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82kW,热效率达到43%,具有超低摩擦损耗和高效快速燃烧技术。智能热管理技术、深度阿特金斯循环+外部冷却EGR技术以及18项减摩擦技术,降低能量损耗的同时也提升了发动机的寿命。
而DMH超级混动技术最关键的创新在于五合一PICU动力域集成控制器,这是行业首创的混动控制大脑,能够实现电机、发动机、混动变速箱、空调热管理和电池热管理“五合一”功能控制。
其所带来的好处主要体现在系统运算速度快、网络负载低,反映到实际驾驶就是动力分配响应快,带来了更加流畅、高效的驾驶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荣威D7 DMH完成了续航测试,可以实现1962km超长续航、百公里平均油耗2.8L,实力相当强劲,“最强”混动之名的确不为过。
不仅如此,根据官方最新剧透,DMH技术在未来三年带来包括热效率突破46%的DME-发动机、采用双同轴方案的DMT-混动变速箱、以及能实现全车能量管控优化的DMC-能量大脑,将以效率进一步提升10%为目标。
技术反向输出的“华丽转身”
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中,纯电动车型销售89.5万辆,同比增长15.2%;插混销售42.3万辆,同比增长75.9%。今年4月上半月,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超过50%,证明了当今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热情已经超过燃油车,而这其中中国品牌的插电混动车型功不可没。
因为插电混动车型兼具了纯电和传统燃油车的全能优势,更符合中国的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
然而,插混技术,不是谁都能做得好,更进一步来说,或许只有中国车企能做好。
日系曾经被称为混动王者,发展混动技术较早,车型的燃油经济性突出,但受限于本土市场充电设施有限,仅在HEV领域有优势,从国内的日系PHEV车型看得出,其成本控制能力远不及自家的HEV车型。
至于欧美品牌,美国市场高度依赖发动机,欧洲市场则对续航和补能的痛点不突出,均缺少对插混产品的刚需,因此对插混车的研发显得尤为迟钝。
而现如今,全球汽车市场电动化趋势飞速蔓延,插混车型的需求也在全球市场日渐增长,自然也到了中国品牌的插混技术大展拳脚的时候了。
据了解,依托领先的技术创新,上汽目前基本完成了从技术引入到技术反向输出的“转身”,2024年开始以自主品牌技术反哺合资品牌,并向海外市场出口。这足以体现上汽自主品牌在创新技术层面的领先性,同时也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向着高质量、高水平健康发展。
从第一代EDU到如今的DMH超级混动,上汽走过的十三年技术升级路线,也是国内车企探索混动技术的一个缩影。尽管在如今同质化严重的新能源市场,上汽依然走出了一条独特且领先的路线。未来两年,上汽全系自主品牌将面向全球市场,加快推出10余款混合动力整车产品,全面覆盖轿车、SUV、MPV等车型,其中荣威D5X DMH将于5月20日上市,而DMH第三款车型也将会在今年四季度推出,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