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了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由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13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力求从二手车、配套设施、金融服务、停车等买车用车全生命周期环节,减轻消费者的购车、用车负担。
       但另一方面,国内油价眼看即将迎来“三连涨”。更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北京、上海以及重庆、杭州、郑州等主流一、二线城市在内,都传出了新能源车充电桩涨价的消息。除了覆盖范围之外,这次充电桩涨价的力度也相当“可观”。峰值充电价格甚至突破2元/度门槛。这与我们印象中几毛钱一度电的水平,相去甚远。那么,新能源车的用车成本真的涨了吗?未来新能源车的用车生态会受到哪些影响呢?


       服务费推高充电价格,插混车加油充电一回事?
       为了验证充电桩费用的情况,我们来到北京五环外某购物中心充电站。彼时充电价格超过0.97元/度,另外服务费为0.8元/度。于是在直流快充约6分钟的情况下,我们完成充电6.22度,付费11.02元,平均每度电需付费约1.77元。结合网上对于前面所提到的部分城市充电桩价格的变化,在峰值时段,充电价格逼近或超过2元/度的门槛,已经不是稀罕事。


       当然,以上自然是第三方直流快充充电桩的充电价格,与家用充电桩,以及车企自营充电桩的价格关系不大。但相对此前普遍在1-1.5元/度的价格,如今大踏步向2元/度门槛迈进的公共充电桩,也让很多用车频繁的纯电动车车主有了危机意识。但如果我们将目光回到公共充电桩的价格组成上,其实相比工商业用电身份对电价的影响。服务费金额,已经成为推高公共充电桩服务不容忽视的因素。


       如果细化公共充电桩的服务费组成,大体上离不开前期硬件投入,后期人员维护,以及长期场地租赁等因素。其中,“前期硬件投入”一项,计算起来最为容易。比如,一台120kW直流充电桩的硬件价格,大约在3-5万元左右。即便不详细计入充电桩的安装人工成本,且以前文遭遇的北京地区的充电服务费(0.8元/度)为例。一台120kW功率的充电桩,想要收回最基础的硬件成本,理论上至少也需要连续不断工作约22天(以每台车充60度电,且一次充电需30分钟来计算)。虽然很多地方对充电桩设施都有提供补贴,以比较积极且力度较大的上海地区为例,直流充电设施千瓦补贴上限为600元。但以上硬件成本预估也没有考虑潜在的电力系统升级成本。


       当然,更关键的还在难以预估的“后期人员维护”,以及“长期场地租赁”方面。这两点倒有一个共通的地方,那就是与地域性息息相关。毕竟,无论是人员开支还是地租,一二线城市商业区、居民区,与西部地区,甚至是高速公路服务区等等,都会呈现不同的特点。结合电价这一呈现强烈时效性影响的因素。所谓的第三方公共充电桩,相比过去大家更为习惯的加油站,在价格上会呈现出更多“个性”,即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价格。


       但是广大新能源或准新能源车主依旧不用太操心。即便以前文提到的,第三方公共充电直流快充设备的峰值电价为例,再翻一倍才会有可能没燃油车划算。以纯电动车每百公里耗电量18kWh为例,每公里用车成本也不过0.36元(每度电2元计算)。而以燃油车每百公里耗油量8L为例,每公里用车成本为0.64元(每升汽油8元计算)。倒是在亏电油耗上有优势的插混车型,在峰值充电价格的情况下,加油与充电几乎要没啥区别了。因为以插混车型每百公里亏电油耗5L为例,在只加油的情况下,每公里用车成本也只需要0.4元(每升汽油8元计算)。
       不存在“割韭菜”,本质是花钱买时间
       虽然眼下充电的用车成本还是远远低于加油的情况,但毕竟是涨价了,这对于广大车主而言,还是难免会触动敏感神经。但在相当长一段的时间里,新能源车充电的费用,很难真实地拿来与燃油车加油相提并论。更不存在所谓保有量增加之后,于是“割韭菜”的行为。接下来我们就一个个因素来分析。


       首先,我们前面讨论的都是第三方公共直流快充充电桩的“极端”情况。实际上,即便是公共直流快充,在波谷电价的引导下,每度电低于1元的情况同样不在少数。而这依旧可能是充电费用“天花板”的存在。因为除了类似加油站角色的公共充电桩之外,国内目前至少还大范围存在车企自营充电桩,以及家用充电桩两种选择。


       家用充电桩自不必提,由于是并入居民用电身份,如果在配合各地波谷用电的情况,开玩笑地说,这种用车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车企自营充电桩情况相对复杂。它们毫无疑问可以提供更好的充电体验,但理论上,这种好的服务也有着相对昂贵的价格。以特斯拉为例,截至今年4月份,其在国内已经布局了超过1万根超级充电桩。而其一度电的价格在部分地区或时段,也能达到2元/度的门槛。除此之外,还有争议不小的高额超时占用费。但对于正在“圈地”的广大中国新势力车企而言,其自营超充设备尚属于增加消费者粘性的阶段,伴随购车往往都有着不错的补能权益。比如前不久刚上市的小鹏G6,就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够提供每年1500度电的权益。


       聊到这里,我们再回到公共充电桩的问题上来。其实从发展趋势来看,公共充电桩迟早得涨价。前面我们提到过“后期人员维护”、“长期场地租赁”等难以计算的环节。它们虽然充满地域差异,但在市场相对稳定之后,其对投入成本的影响也将相对平稳。至于推高成本的因素,又将回到硬件投入上来。


       且不论超充桩增加对于扩容的压力,只谈直流快充的充电桩成本,就会随着功率的增加也迅速提升。毕竟现阶段国内纯电动车升级800V高压平台已经是大趋势。而截至今年4月份,国内直流充电桩占公共充电桩的比例,也不过约42%而已,升级需求还相当旺盛。即便保时捷此前对外披露的800V超充桩成本高达7位数的信息,在口径与时效性上参考价值需要被打折。但这笔不菲的升级费用,对于第三方公共充电桩而言,总归是要摊到最终的充电成本之中。


       其实我们再把问题具体一点,现阶段纯电动车的能耗表现只会呈现更为节能的趋势。而在各路“千里续航版”预冷的情况下,一味卷车载电池容量的行为,也已经接近瓶颈。特别是在高压直流快充基础设施逐渐完全的情况下,高成本堆砌电池容量的必要性被大打折扣。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车主在未来需要使用公共充电桩的单位时间也会逐渐减少。本质上,公共充电桩的发展趋势,就是为车主提供一个“花钱买时间”的场景。多元化的补能场景,以及背后不同的成本表现,也是新能源车不同于传统燃油车用车习惯的一大差异。想明白这一点,其实也就不存在对于电价变化的焦虑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