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家都认为诸葛亮死后,魏延要谋反,结果被杨仪和马岱联手斩杀,令人愤恨。然而实际上,在正史中,魏延却是被冤枉了,他本没有反叛之心,而他起兵攻击杨仪仅仅是因为不满杨仪领军回成都而已。

最后,魏延被马岱所杀,杨仪踩着魏延的头颅怒吼了7个字,刘备若是泉下有知,定会被气得吐血。那么,杨仪究竟说了哪七个字呢?

杨仪

杨仪原本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来他背弃傅群投靠了关羽,被关羽任命为功曹。关羽派他去成都送信,结果他和刘备谈起国家大事,说的头头是道,惊讶了刘备,于是刘备将他留在了成都,任命他为左将军兵曹掾。后来,随着蜀汉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刘备先后称王、称帝,杨仪屡次升官。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主持北伐大计,提拔杨仪为长史,负责帮助诸葛亮制定规划,筹集粮草。而杨仪本身能力也是非常强,面对诸葛亮交代的任务,他总是完成得非常出色,不用诸葛亮过多的交代,就能很利索地处理完毕。于是诸葛亮对他更加器重,进一步让他处理各种事务。

当杨仪和魏延发生矛盾时,即便杨仪过错稍大,诸葛亮也不忍责备,只是双方各打五十大板,他的想法是,杨仪的后勤工作做得很好,而魏延统兵能力出色,有这两人配合自己,才能有更大的取胜希望,如果伤及任何一方,北伐大计都会受到影响。

魏延

魏延在荆州投奔刘备时,还只是个中级军官,论资历、论军功他都排不上号。然而刘备却是慧眼识珠,认为魏延是一个人才,给了他很多展现的机会。

公元211年,刘备受刘璋之邀,前往西川,共同抵御张鲁的入侵,此行,刘备是将魏延带在一起的,准备给他更多的历练机会。不久,刘备和刘璋决裂,刘备起兵攻打刘璋。夺取西川的战斗中,魏延屡立战功,被封为牙门将军。之后,魏延又随刘备一起攻下重镇雒城,进驻成都。

汉中之战,刘备起精兵攻打曹操,魏延因为作战勇猛,再立大功被刘备升官。攻克汉中之后,大家对谁来驻守汉中都十分怀疑。当时,关羽已经在荆州驻守,很多人倾向于认为张飞会被留下驻守汉中,结果事情出人意料,刘备最终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负责镇守汉中。

《三国志》原文: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从魏延投靠刘备到被任命为汉中太守,短短数年时间,魏延能走到如此高位,除了自身的军功,和刘备的欣赏与器重也是息息相关的。要知道,论军功、论资历,此时比魏延更优秀的人可是大有人在的。而魏延也是不负刘备期望,镇守汉中十余年,未让曹军踏足半步。

刘备登基称帝后,正式建立蜀汉,魏延受封为镇北将军。刘禅继位后,魏延继续获得恩宠,被封为都亭侯。可以说,刘备对魏延有赏识提拔之恩,如果没有刘备的力挺,他是很难到如此高位的。而刘备之后的刘禅,对魏延显然也是不错的。

杨仪VS魏延

那么杨仪和魏延身为蜀汉一文一武两大重臣,到底有多大的仇,竟至于发生火并呢?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看当时人的描述。

《三国志魏延传》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从记述来看,当时杨仪和魏延的关系确实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诸葛亮在世时,尚能压制住二人,诸葛亮去世后,再无人压制的二人,立马刀兵相向,势必要除掉对方。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危,秘密召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商议他死后退兵之事,如此重大的事情竟然没有召集军中二号人物魏延前来,诸葛亮的用心也是让人看不透。可以说,杨仪和魏延两者的火拼,诸葛亮要负极大的责任。他身体好时没有化解这两位重臣间的矛盾,将死之时却将魏延排斥在外,不做合理安排,最终才导致这个不好的结果。

而最终,魏延不服杨仪,被马岱所杀。杨仪踩着魏延的头颅怒骂,这一幕,哪像击杀叛将之后的反应,倒颇像借此泄私愤。

《三国志》原文: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庸奴!复能作恶不?”短短七个字,尽显杨仪当时的小人心态。在刘备处颇受重用欣赏的魏延,却被杨仪借机斩杀,还将头颅踩在脚下侮辱,不知道刘备看到这幕,会作何感想。原本就人才凋零的蜀汉,这一下又少了一位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大将,不管怎么算,对蜀汉都是一种损失。

最终,杨仪率军回到成都,刘禅在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并未对杨仪进行封赏。杨仪不知趣,口无遮拦,最终被下狱自杀。

结语

作为蜀汉一流的大将,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魏延,死后却被同事踩着头颅怒骂,不知蜀汉官员会作何感想。如果刘备泉下有知,肯定会被气得吐血,自己辛苦栽培的大将,却被一介长史给随意斩杀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杨仪这样对待大将魏延,刘备怎能不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