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之所以被后世两千多年的人多尊崇,主要就在于,其中的计策有千变万化的功效。在孙膑对抗庞涓的故事里,其实孙膑就两次用到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第一次桂陵之战,孙膑佯攻魏国都城大梁,迫使庞涓撤离赵国国都邯郸,转身解救大梁。结果被孙膑安排在桂陵的人马伏击,损失惨重,庞涓被俘。第二次马陵之战,孙膑其实依旧沿用了围魏救赵的计策。上过一次当的庞涓,会不会再次上当呢?其实这一次,孙膑对围魏救赵做出了改进。
01围魏救韩,孙膑故技重施。 经历了第一次围魏救赵的事情,庞涓算是吃尽了苦头。他回到魏国以后,在魏惠文王的支持下,决定发动对韩国的战争,以此弥补上次桂陵之战的损失。 魏国对齐国开始动手:韩国几番挣扎以后,压根就不是魏武卒的对手,所以果断向齐国求援。毕竟齐国上次救过赵国,这次应该也会搭救韩国。齐威王也有自己的打算,和上次围魏救赵的方略一样,等到魏国和韩国火并了数次以后,他终于派遣田盼带兵,以孙膑为军师,围魏救韩。这次孙膑的计策依旧是攻打魏国大梁,迫使庞涓回援。不过魏国又不是傻瓜,他们当然明白其中的意义,这是故技重施来了。魏惠王这次可真的生气了,他觉得齐国总是在这儿碍事,必须要好好教训他们一番才行。所以撤回所有攻打韩国的军队,转而集中力量对齐国军队开火。 后十五年,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史记》 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带领大军前去与齐国决战。路上魏国大军自然是非常小心,以防中途有人埋伏。似乎围魏救韩的计策就这么被庞涓识破了。
当时留给孙膑的处理方式其实有三种:首先依旧在半路上设下埋伏,这是上次围魏救赵的时候,所使用的办法。这次围魏救韩如果还是这么用,那么孙膑的水平可见也不怎么样。不过绝对可以反其道而为之,敌人越容易想到的,越可能是突破点。其次齐军撤离魏国,既然已经解决了韩国被围困的问题。而齐国大军也没有蒙受损失,就此罢兵也算是缓和了与魏国的关系。这是比较中庸的做法。再者齐军与魏军正面交锋,当时双方兵力,应该说都不弱。棋逢对手之下,死伤必然是无法预料的。要想出奇制胜,必须要想一个万全之策。最终孙兵选择了第三种方式,与齐军正面较量。但是如果直接与之较量,显得孙膑不会用兵,所以孙膑依旧使用了高超的计谋,那就是减灶之谋。
02减灶之谋使得庞涓再次中埋伏。 齐国大军早已进入魏国内部,此刻迎头碰上了魏军。孙膑决定以减灶诱敌的方法,再次实施中途设伏的计策。 孙膑利用当时马陵有利的地形,在道路两侧设下一万名弓箭手,等到火光亮起来以后,就万箭齐发。并且把树皮都给剥了,在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几个字。庞涓在追击齐军的时候,孙膑让齐军佯装败退,并且每天减灶。火灶是做饭用的,每天减灶,可见齐军人数越来越少,可见是丢盔弃甲,军心涣散了。庞涓一连追击三天,齐军每天都在减灶。这使得庞涓想要赌一把,他带着自己的精锐骑兵,丢下步兵和辎重,前往追赶齐军。结果问题来了,孙膑命人提前在马陵,将树皮剥了写上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到了马陵以后,命人点起火把去看树上的字,结果万箭齐发,魏军死伤无数。
庞涓这回算是彻底被孙膑给耍了,所谓杀人诛心。万箭齐发是在杀人,而书上写的字,则是在诛心。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故知齐军怯,入我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精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 孙膑已经看穿了庞涓的所有智谋,这使得这位魏国冉冉升起的新星,刹那间变得黯淡无光。忧愤之下,庞涓只好选择自杀。此后齐军大败魏军,俘虏了魏军上将军太子申。 这一招其实跟围魏救赵时,在桂陵设下伏兵的计谋是很类似的。但是唯一的不同是,因为桂陵之战用过这一计谋,短时间内再用第二次,一定会引起对手的怀疑。 这个时候孙膑采取减灶的办法,诱惑庞涓。使得庞涓再次中了孙膑的埋伏,其实埋伏还是那样的埋伏,只是该怎么让对方中埋伏的计谋,显得很重要。
03减灶是计谋的关键,十万灶是否夸大了? 我们注意这次计谋的关键,其实就是减灶。那么减灶的过程是怎样的人?孙膑说,刚进入魏国的时候,士兵留下10万灶。等到第一次撤离的时候,只留下5万灶,第二次撤离的时候,只留下3万灶。 魏国军队本来就是以骁勇善战著称,他们向来瞧不起齐国军队。这一次他们更是不把齐国军队放在眼里,看着火灶的减少,便推测齐军已经乱了。正因为这一计策,使得庞涓中了埋伏,那么10万火灶的数据是真的吗?那个时候物资匮乏,人口稀少,齐军怎么会要这么多火灶呢?一个灶的规模有多大,我们现在很难考究。不过至少三四个人的伙食应该是可以打发的。这么来说,齐国进入魏国的军队有三十万人之多吗?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是打灭国战争,也不过就这么多人马,更别说当时只是为了吓唬一下魏国而已。 所以这里孙膑所提出的10万灶,其实也是疑兵的一部分。10万灶的出现,表现出齐国这次的决心,是要和魏国决一死战的。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木,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曰:“遂使竖子成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而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史记》 可是后来变成了5万灶以后,情况就发生变化了,一半人马跑掉了,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再往后变成了3万灶,大半的人马都跑了,齐军已经不成规模。 庞涓以精锐骑兵,前去攻打不成规模的齐军,自然是水到渠成。至于齐国到底带了多少人马前去魏国,谁也搞不清楚。
总结:减灶之策,后世多有沿用。
其实减灶的办法,从孙膑使用了以后,在历史上也都有过运用。虽然手段是不同的,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总结下来,那就是佯装败退,途中设伏。这一招在战场上是有奇效的。如果对手相信了败退,那么就会中埋伏。如果对手不信的话,至少也是缓兵之计。
所以说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并不是这本书上写的字所能体现出来的,需要每个人去悟。每个人悟出来的办法,才是孙子兵法真正可贵的地方。
参考资料:《史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