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没有一顿饭解决不了的事情。很多重要的问题,都是通过“饭局”拍板的。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饭局”,比如让蔺相如一战成名的赵、秦“渑池之会”,项羽和刘邦的“鸿门宴”等等。这些“饭局”的过程可谓是步步惊险,蕴藏无数杀机,最终却以一方人满意的结果而告终。由此来看,“饭局文化”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

不过,“饭局”一词却是直到宋代才被发明出来。而更为巧合的是,就在北宋开国之初,也有一场著名的饭局,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主导的“杯酒释兵权”。在后代很多史学家看来,这场饭局,赵匡胤兵不血刃就收回了那些对他颇具威胁的将领们的兵权,这无疑体现了赵匡胤的智谋,因此此事被广为传颂,甚至演变为传奇,给人不真实之感。 宋太祖赵匡胤蒙受后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两代帝王赏识,官居要职,结果在柴荣驾崩之后,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了北周,开创了大宋300多年基业。作为拥兵自立的典型人物,赵匡胤自然深知兵权的重要性,因此,在和宰相赵普商议之后,定下了削夺手下将领兵权的决断。 根据史书记载,这场本来会引起腥风血雨的事件,是在比较友好的气氛下进行的。当时赵匡胤三言两语,就让几位老部下诚惶诚恐,交出了兵权,不仅如此,那些将领们还感恩戴德,没说半个不字。这样看来,确实比起古代很多夺权的场面,气氛要融洽得多。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历史上真正的“杯酒释兵权”,并没有史书中寥寥数语记载的那么简单,将领们之所以没有反叛,是因为赵匡胤在此之前,就做了诸多谋划,事情才能进行得这么顺利。对于这件事情,600多年后,乾隆皇帝一句话就说出了真相。 乾隆的原话是这样的:“史家无卓识,徒于杯酒诡词处炫奇,以为秘计神谋,而不于宋主英断勇为处着眼,而后世遂以为是妙策独出。吁!可笑矣!” 不得不说,乾隆这句话可是直击要点,在他看来,残酷的权力争夺,最终靠的还是实力,只凭阴谋诡计,耍些小手段,终究不能笑到最后。赵匡胤夺权,也不是靠的酒杯和耍嘴皮子,而是他真正的实力,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赵匡胤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靠着赵匡胤的个人能力和智慧,在称帝之前和登基之后的种种措施,让他的领导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已经具有雄主的气度,而且智慧谋略也是那个时代的翘楚。他的表现,让石守信、慕容延钊等将领深深感到不是他的对手,从而生不出反叛之心。 其次,得益于那场“饭局”之前赵匡胤的谋划。就在“陈桥兵变”结束后,赵匡胤就对韩令坤和慕容延钊这两位禁军的统帅明升暗降,把他们派到河北做了节度使。虽然两人还兼职禁军统帅,却也是鞭长莫及,失去了对禁军的掌控权。因此,留下来的将领,相当于处于“群龙无首”的状况,赵匡胤提出收回兵权,他们也只好从命。 最后,是因为赵匡胤言而有信,没有做杀功臣这样”鸟尽弓藏“的事。这可是历代很多开国帝王的标配。赵匡胤却没有,而是厚待那些解除了兵权的将领,不是把自己的妹妹、女儿嫁给那些将领的子嗣,就是让赵家皇族的人迎娶将领家的女子,互为亲家,确实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如此一来,赵匡胤成功,才算是顺理成章。不得不说,赵匡胤确实是难得的明君,仅仅从厚待功臣这一点来看,就表现出了他的气度,当得起“一代雄主”的称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