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离世,享年83岁。成龙、等圈内好友纷纷发文悼念,媒体也回顾了他作为美食家、作家的潇洒人生。

然而,就在公众沉浸于缅怀之际,通信行业知名观察家却连发数篇长文,直指蔡澜“名不副实”,甚至称其“靠三级片发家”“逼迫陈宝莲拍片”“冒充文化人”。

项立刚的指控主要集中在三点:

1. “蔡澜的第一桶金来自风月片”——他列举《聊斋艳谭》《灯草和尚》等影片,称蔡澜靠此积累财富,后来才转型“美食家”人设。

2. “悲剧与蔡澜有关”——声称17岁的陈宝莲被母亲逼迫签约后,蔡澜作为监制施压她拍摄露骨镜头,间接导致其日后精神崩溃、跳楼自杀。

3. “文化人身份是包装”——认为蔡澜的“四大才子”头衔含金量不足,美食评论浅薄,晚年“洒脱”不过是商业炒作。

这些言论迅速引发两极反应。部分网友认为项立刚“敢说真话”,尤其对陈宝莲事件的指控触动公众道德神经;

但也有声音反驳,香港上世纪90年代风月片市场合法,用今日标准批判历史并不公允。更关键的是,在蔡澜刚离世时发起攻击,被批“蹭热度”“缺乏对逝者的基本尊重”。

助理杨翱反击:澄清关键事实

面对愈演愈烈的舆论风暴,蔡澜的长期助理杨翱于6月29日通过微博正式回应,逐条驳斥项立刚的不实指控:

关于陈宝莲年龄问题:杨翱晒出当年合约副本,显示陈宝莲参演《灯草和尚》时已满18岁,且“从未有证据表明蔡先生胁迫演员”。他强调,陈宝莲的悲剧主因是家庭压迫(母亲将其视为摇钱树)与感情创伤(与富商黄任中的纠葛),而非蔡澜。

监制身份:杨翱承认蔡澜确实参与过此类影片,但指出“当时香港电影分级制度刚确立,许多知名导演、演员均涉足该领域”,且蔡澜后期转向文艺片制作,如成龙的《城市猎人》。

值得注意的是,项立刚的微博账号在助理发文后不久被禁言,平台未说明具体原因,但时间点的巧合引发猜测。

舆论分化

这场风波折射出更深层的价值观冲突:

“逝者为大”VS“真相至上”:从评论区的结果来看显示,大部分的人认为“不应公开批评逝者”,而少部分网友更倾向“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语境差异:如网友所言,“用2025年的道德标准审判1980年代的香港影视业,如同以现代医学批评古代放血疗法”。蔡澜曾直言:“那个时代的电影就是生意,没必要美化,但也无需妖魔化。”

名人形象的复杂性:蔡澜一生争议不断,从风流情史到商业运作,但支持者认为,“他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自由的生活哲学,而非圣人般的完美”。

最后

截至7月1日,项立刚尚未回应禁言事件。而蔡澜助理的澄清获得大量转发,许多网友开始质疑项立刚的动机:“若真为揭露真相,为何选在蔡澜刚去世时发难?”

这场争议或许终将平息,但它留给公众的思考仍在继续:我们该如何评价一个逝去的公众人物?是选择性缅怀,还是全面审视?而批评的边界,又在哪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