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备托孤的两个谜团 公元223年,一代枭雄刘备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也许是当了一辈子的“枭雄”,即便临死前,刘备依然让人捉摸不透,他对托孤重臣诸葛亮来了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一句堪称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谜团之一,以至于如今还争论不休。也许是这个“托孤谜团”太著名,使许多人都忽略了,刘备临死前其实还有一个谜团,这就是蜀汉元老赵云,为何没有成为刘备的托孤之臣?

赵云为蜀汉,为刘备做过什么,无需笔者多言,堪称是忠义无双,武功也是一生几乎无败绩。可谓是关羽、张飞之后,最受刘备青睐的将领。可以做个假设,若当时关羽或张飞没死,刘备却要死了,那么这时刘备托孤,能不能丢下关羽或张飞? 显然是不可能!所以刘备托孤,选诸葛亮很正常,但却放弃赵云,这就显得不正常了。那么为何会发生这种现象?

二、有三种可能 解释这个现象,有三种可能。第一个便是,诸葛亮就代表了赵云。诸葛亮在法正死后,已经在蜀中成为了事实上的二把手。且赵云沉稳谦虚,知大体,识大局,套用当年曹洪对曹操说的名言:蜀汉可以无云,却不可无诸葛! 但问题是,诸葛亮虽可以代表赵云,但若刘备真的心里有赵云,想对赵云说啥,自然就会告知诸葛亮转言。可刘备致死没提赵云一个字。这就显得赵云很尴尬或说刘备无情了。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终于对赵云说了两句话,算是后世之人对赵云的一个弥补。

第二种可能,赵云得罪苦了刘备。证据就是,在刘备发动夷陵大战前,史书上载,唯有赵云站了出来,慷慨言道: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 当时引得刘备大怒,以至于出征时都丢下了赵云,只让他接应。可想而知当时刘备对赵云会有多愤怒。毕竟刘备虽口中说的是为关羽报仇,实则却是想夺回荆州。所以,这反映而出的是刘备和赵云,对大战略方面的严重分歧。

第三种可能,刘备自始至终就把赵云视为低级战将或保镖。这点,同样也是有史料为证的。都言蜀汉五虎将,实则是仅有位高权重的前、后、左、右四大将军,赵云当时仅是杂号将军,级别没法跟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相比。 且赵云在史料中的重要功劳,都是因救后主刘禅和刘备老婆而得到的。跟关羽、张飞等靠实打实的战功得来的不可同日而语。而之所以造成这种差距,就是因为刘备把赵云定位在了自己的私人保镖位置,没给赵云发挥的空间。以至于连魏延都后来者居上,压住赵云一头。

三、是什么造成了赵云的落寞和孤独 参看这三种可能,无论哪一个,都反应出了赵云在刘备心中的位置,不是很重要。虽是元老,虽忠义无双,但托付军国大事,就轮不到赵云了。所以赵云从这层意思来言,是相当落寞和孤独的。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赵云在蜀汉(刘备)中的落寞?在笔者看来,就是赵云过于刚正。 赵云在史料中最出彩的话,除了阻止刘备征讨吴国的那句外,其实还有一句,这就是在刘备拿下西川后,曾大肆封赏有功之人,赵云阻止道:“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云别传》)

站在忠义角度上来言,赵云堪称让人叹服且敬佩。不过若站在刘备的角度上来言,赵云这句就太不合时宜了。须知刘备拿下西川,是强取豪夺,他大肆封赏,无非是收买和安抚人心。赵云的阻止,只能证明赵云高尚,可其他大臣是否如赵云般高尚呢? 答案不言自明,连神仙都讲究“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故而赵云的这种“至清、至明、至忠”的性格,就注定了他的孤独和落寞。甚至从另一个方面来言,会成为蜀汉内的“绊脚石”,这种情况下的赵云,只能被边缘化。 故而,当刘备临终前,是绝不可能选赵云当托孤重臣的,当时的蜀汉需要的是“一团和气”,刘备已经折腾得蜀汉几乎到了崩溃边缘,还如何选“至清、至明、至忠”的赵云,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所以赵云便注定了落寞和孤独中,跟“托孤之臣”擦肩而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