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王朝的皇帝至高无上,是天地的主人,享有绝对的权力。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防止出现分裂的局面,不少君主采取措施压制大臣的权力。比如,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明太祖朱元璋杀掉几十位开国功臣,颇有“狡兔死,走狗烹”之感。 唐朝的尉迟恭是助李世民上位的大功臣,也是让他忌惮的武将。尉迟恭得势后居功自傲、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从而使李世民起了杀心。
为了试探他,李世民故意将自己喜爱公主下嫁于他,所幸尉迟恭明白皇帝用意,这才保住了性命,可见皇权的不可侵犯。 投降唐军 尉迟恭,字敬德,585年出生于朔州善阳,父母在他年幼的时候相继离世,他跟随义父在大街上开了间打铁的铺子谋生。 隋炀帝末期,由于杨广的残暴统治,地方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呈群雄割据状态。其中,以李渊统领的唐军最为强大。 尉迟恭看着前来打兵器的人络绎不绝,也萌生了参军的想法,义父听后将珍藏的雌雄紫金钢鞭送给了他。
617年3月,尉迟恭拜在了马邑校尉刘武周门下担任偏将,跟随他一起反抗隋朝。随后在与唐军交战中,李世民的手下活捉了尉迟恭,攻占他看守的城池。但第二天李世民却放了他,并且归还城池,主要还是想收买尉迟恭。 尉迟恭是个粗人,有勇无谋,认为是唐军打不过他们,这才放了他。后莽撞行事,带着几名士兵闯入唐军领地中了圈套。 李世民命令手下把刘武周的尸体给他看,尉迟恭走投无路之下亲自献上介休、永安两座城池向唐军投降,跟随李世民。
投降唐军后,跟随尉迟恭一起的下属们很多都叛逃了,唐军的其他将领害怕尉迟恭也逃跑,就劝说李世民杀掉他。但李世民认为他如果想要逃跑,肯定是第一个,遂说服手下暂且放过他。 为了让尉迟恭相信唐军招降的诚意,李世民赏赐了很多金银财宝。 对阵王世充的时候,李世民带着一小队人马中了王世充的埋伏,在对方大将单雄信杀过来的时候,尉迟恭奋勇抵抗,于敌人的刀枪之下救下李世民。
这次突围救主后,李世民对尉迟恭彻底放下戒心,对待他如同对待秦琼等亲信。 开国功臣 626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玄武门之变,这是秦王李世民夺取霸主之位的决定性战役。 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政变一部分还是因为尉迟恭的“怂恿”。李世民心怀仁义,原本不想对自己的兄弟们下毒手,但尉迟恭告诉他太子建成毫无治理天下的才智,要想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就必须当上君主,这才让李世民对皇位产生动摇。
在玄武门之变这天,尉迟恭发挥了很大作用。李世民射杀太子建成后,他又亲自杀害齐王李元吉。随后尉迟恭又披甲威胁李渊,告诉他太子和齐王要逼宫,秦王奋力讨伐逆贼。 李渊当然知道他说的不是真相,但由于形势所迫,只能赏赐李世民一众人,并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渊去世后,李世民登基成为皇帝。论功行赏,尉迟恭为凌烟阁24功臣武将之首,被册封为太子左卫率。并且把齐王李元吉府内的金银财物连同府邸一起赏给了他。
同年9月,又任命尉迟敬德为右武侯大将军,赐他吴国公爵位,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一起都被实封一千三百户,尉迟恭一时间享有无上尊荣。 居功自傲 随后受到皇帝重视的尉迟恭有些得意忘形,居功自傲。他是武将思维,不善谋略,也不懂得拉拢人心,曾多次在朝堂上公然斥责房玄龄等人,导致众官员对他心生不满,但考虑到他的功绩,李世民并未进行处罚。 不过让李世民真正觉得皇权被轻视还是从一次宴会开始。 632年,李世民在皇宫设宴款待大臣,时任同州刺史的尉迟恭也受邀赴宴。在宴席上他看见不少人的座次在自己之上,借着酒意,不顾皇帝的面子,直接破口大骂。
他说自己为皇家上阵杀敌,立下赫赫战功,而坐在自己上面的人什么功绩也没有,任城王李道宗出来劝架,尉迟恭甚至出手打伤了他。 尉迟恭这时已经忘记了皇帝的威严不容侵犯,完全没把皇家放在眼里。这次李世民彻底怒了,对尉迟恭起了杀心。 嫁女试探 思虑再三的李世民还是不忍心杀掉有功之臣,只是先用韩信的例子提醒尉迟恭,再怎么愚钝的人都会明白皇帝的意思。在这次试探后,尉迟恭果然收敛了很多。 李世民还是不放心,决定用自己的女儿再次试探他,于是单独召见尉迟恭,先把尉迟恭称赞一番,随后还说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尉迟恭一听就慌了,自己已经年过半百,比皇帝的岁数都大,而公主才仅仅十几岁。况且皇帝对每位公主都十分疼爱,怎么可能真的要公主下嫁自己。 其实李世民也只是试探一下他,如果尉迟恭接受赐婚,就说明他认为自己真的居功至伟,可以接受任何赏赐。 好在尉迟恭有自知之明,也明白皇帝的用意,以家中已有结发之妻,且二人感情良好,无意再娶为由婉拒了皇帝。李世民听到他的回答后极为满意,也就放下杀心。
但尉迟恭权势过大,还是担心皇帝迟早有一天还是会杀了自己。为了消除皇帝的顾虑,保住自己的性命,他经常关上房门在屋子里研究长生不老的丹药。
几年后,他主动辞官回乡,李世民欣然答应,赏赐了他良田、器物数不胜数。658年,尉迟恭在家中安详的离世,享年73岁。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在帮助君王平定天下后,若不能同范蠡、张良一样退隐山林,也要时刻保持警醒,注意言行,时刻谨记“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避免最后得不偿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