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太监的政治影响力比较大的一个朝代,太监的权势仅次于唐朝,晚唐的太监可以废立皇帝,这个权势明朝的太监可比不了。不过明朝的太监们在历史上的名气是最大的,因为他们是皇帝手中的重要政治工具,对上的是掌握着史书编纂权的文官士大夫集团,于是,在士大夫们的笔下,明朝的太监们就出名了,当然大多是恶名。

在明朝的太监群体中,有两位异类,一位是率领大明船队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另一位是晚明天启一朝时权势滔天的"九千岁"魏忠贤。郑和的影响力主要是对外,他不怎么参与明朝内部的政治斗争。魏忠贤的异类表现在文化水平上,明朝的太监是允许读书的,而且皇家还鼓励太监们读书,以便将来为皇帝办事,能做到司礼监首领太监且是文盲的大概就出了魏忠贤这么一颗独苗。

魏忠贤势力集团在晚明的政治圈里是擦不掉的痕迹,天启一朝,皇帝荒于政事,基本上全靠着魏忠贤想方设法凑钱维持着关外前线的军饷,还整合了一批非东林党一系的官员和东林党搞政争,防止朝堂上一党独大,勉强驾驶着大明朝这首船继续前行,当然,魏忠贤的手法比较粗暴,又有皇帝的支持,结果变成了他这一党一家独大。

魏忠贤在天启一朝对外和对内所起到正面、反面作用就不多评述了,很多文章都有相关内容,本文主要就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进行反驳,这种说法是如果魏忠贤活着,关外的清朝就不可能打进来,这个打进来是指崇祯一朝时的清朝军队五次入关,甚至还说,如果魏忠贤活着,还能继续管着事,明朝就不会灭亡,即所谓的"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

这些说法大概是一些喜欢明朝的朋友们对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之一的东林士大夫集团的一种愤恨,进而觉得能压制住东林党的魏忠贤如果还在,或许能纠正一些错误,延缓明朝的灭亡,至少不应该被清朝灭掉。那么魏忠贤如果活着,不被崇祯所杀,他能否起到这种作用?能否继续维持住明朝这艘大船不散架?因为历史无法改变,所以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做简单的推论。

第一:崇祯继位后,魏忠贤已经成为能否平息文官集团和朝廷严重对立的关键筹码

天启朝的魏忠贤在皇帝的默认下,和东林党的政争是占上风的,但也将东林士大夫集团的愤怒激到了最高,东林六君子死的实在是很惨。魏忠贤如果活着且继续掌握一定的权柄,那么就意味着崇祯皇帝要继续借助太监的力量压制文官集团,主要是东林党集团,这种政治对立一旦形成,恐怕崇祯朝的局势会比没有魏忠贤在时更差。

魏忠贤能压制东林党,但他无法消灭东林党,这个势力不是几个人,而是南方好几个省的士绅、读书人、士大夫的集合,没有人能完全的铲除他们,就连后面采取高压姿态的清朝也是打压一批,拉拢一批。何况,除东林党外,其余地域的士大夫集团在太监和东林党之间的选择上,即使不是一个派系,他们也更愿意士大夫集团掌握权柄。

在古代,士绅和士大夫就代表着民意,既然无法完全的消灭他们,就必须有一定的妥协,崇祯继续重用魏忠贤,东南地区这个重要的财赋重地就不会配合崇祯要实施的任何政策,明末北方大乱,崇祯能坚持十几年,依靠的就是南方通过运河缴纳上去粮食和税银,如果在魏忠贤的使用上和东林党严重对立,从部分东林党人在南明的时的行为上分析,他们不介意提前让崇祯朝完蛋。

第二:魏忠贤未必能筹集起两线作战所需的费用,崇祯需要文官集团的配合,会放弃他

魏忠贤在天启朝的作用最被重视的是敛财能力,但根据《晚明辽饷研究》一书中作者的考证,截止到天启七年,朝廷拖欠的辽东军饷高达201万两,当时明朝一年税赋也不过400万两上下,也就是说,魏忠贤实际上对于明朝财政改善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这还是在后金建立初期,无力进攻关内,明朝只需要防守关宁锦防线时拖欠的军饷数目。

到了崇祯朝,后金几次入关,明朝除支付关宁锦防线的军饷外,还必须加强整个长城沿线的防御,增加的军饷费用估计不少,除此之外,单是剿灭关内农民起义军的费用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以至于崇祯不顾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好几次加税,在内、外双重的威胁下,崇祯不可能为了魏忠贤去得罪掌握着东南财赋重地事宜的东林党集团。

天启朝时,税收加上魏忠贤额外搞到的钱粮,勉强能支撑对外防御,到了崇祯朝,魏忠贤也无法支撑起这个费用,这需要朝廷中的各个派系都倾力配合才能达到。而且,东林党里面聪明人是很多的,在崇祯需要他们稳定财税的数目,甚至要增加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成为他们要求惩处魏忠贤的筹码,因此,即便崇祯登基初期能允许魏忠贤存在,后期也会在迫切的需求下放弃他,就算不杀,也只能闲置。

第三:天启和崇祯两位皇帝的性格不同,魏忠贤即使活着,作用也没有在天启朝时明显

天启和崇祯是两位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皇帝,天启显然比较会做皇帝,除非特别大的事,比如说涉及到关键位置高级官员的去留和处罚,基本上其余的大事小事都委托给了魏忠贤,在国家没有大乱子的情况下,天启还能舒舒服服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崇祯算是喜欢事必躬亲的皇帝,虽然和当时明朝的严峻形势有关,可个人的秉性也起到重要作用。

崇祯做了皇帝,魏忠贤即使留在皇宫中继续重用,但实际上掌握的权柄也会远远不如天启朝,崇祯绝对不会躲到皇宫中去锻炼手艺,而把大事小事都交给魏忠贤,最多是把东厂和锦衣卫这样的情报机构交给魏忠贤去管理,朝政上的事估计崇祯会是一言而决,那么,魏忠贤就起不到在天启朝时那样的作用,会沦落成普通的管事太监,明朝还会在崇祯的领导下继续历史上发生的那些事。

综上所述,魏忠贤即使在崇祯登基后不杀他,也无法起到帮助皇帝掌权的作用,新皇帝上位必须重用自己的亲信,魏忠贤是天启信任的自己人,也的确给天启这位木匠皇帝的皇权稳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才有天启皇帝临终前告诫崇祯皇帝:"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但崇祯无法信任他。所以一上位就把他贬斥,为了拉拢东林党,最后干脆把魏忠贤干掉。

至于后来发生的所谓崇祯曾感叹后悔杀掉魏忠贤的传言是否可信?根据冯梦龙编著的《燕都日记》中的记载,最早提出给魏忠贤翻案的是崇祯最信任的大太监曹化淳,在大明朝摇摇欲坠时,他向崇祯皇帝表示:"要是忠贤还在,时事不至于如此。",且不说曹化淳是被魏忠贤害死的大太监王安门下,就以崇祯刚愎的性格来说,曹化淳敢直接和崇祯提这个事?

扳倒魏忠贤是崇祯巩固皇权的第一步,也是崇祯在天下人心目中树立起贤明之君的最重要一步,不论对错,崇祯都绝对不会给魏忠贤翻案,魏忠贤的身份毕竟是皇家奴才,不是在社会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士大夫,而且在士大夫的宣扬下,太监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印象也是极差的,给魏忠贤翻案那不是给自己的贤明抹黑?

熟知崇祯性格的曹化淳估计没那么大胆量为魏忠贤翻案,也没那个必要。即使曹化淳想要借局势的严峻抬高太监的地位,争取有更多的权柄帮助崇祯办事,也只会隐晦的用其它方式来表态,不可能直接上去就打崇祯的脸。因此,崇祯为魏忠贤翻案是不存在的,放到现在,有这种想法的朋友估计也是恨铁不成钢,主导明朝政治局势的士大夫集团让他们失望了。

实际上,明朝的灭亡也不仅仅是魏忠贤是否存在的问题,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各种危机都突然爆发产生的结果,这是一个朝代几百年下来累积的矛盾,明末的社会、经济、财政、军事上全部出了大问题,这哪是区区一个魏忠贤能挽救的?明朝的最终灭亡是必然,无非是清朝代替明朝是偶然,魏忠贤如果能延续天启朝的权势,最多大概也就是看能不能改变这个偶然罢了,该亡的总归是要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