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四大虚”之说,笔者认为应该加上一虚,就是小说家的笔。比如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老先生写夷陵大战,从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到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用了将近四回的篇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这一场重大战役,尤其写到蜀军的声势,那更是极尽夸张之能事:“川将数百员,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

好家伙!整整七十五万人马!简直是旌旗蔽日,更可以投鞭断流了。要真是有这么多的人马打过来,我估计孙权根本就不准备抵抗,直接就投降了哈! 为什么说“虚”?事实上蜀国的人口在三国中是最少的,据《三国志·后主传》注引《蜀记》:“(刘禅)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意思是到阿斗兄刘禅投降的时候,蜀国也只有九十多万人,要是让七十五万人出征,估计连十岁的孩子也得拿着红缨枪上战场了!

但我们不能责备罗先生,写小说就得有这个虚构的本事,笔下能流出大江大河才是高人。 那真实的夷陵之战刘备到底带了多少人马?双方到底各有多少人参战? 先说这场战争的起因,大家都知道是刘备要为他死难的二弟关羽报仇,所以重义气而不重江山,倾全国之兵杀奔东吴。这个不再细说,但要提醒大家的是,关羽不仅丢了荆州,损失的人马也有数万人,这也是让蜀国实力大损的事。

有不少文章说,刘备仅带了五万余人,而东吴一方派出的也是五万多人,双方势均力敌。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虽然损失了荆州兵马,但蜀国的兵力还不止这些。总结蜀国的亡国教训,笔者认为它是死于“穷兵黩武”,这是一个十分好战的国度,所以刘备既然亲自出马,还准备血洗东吴,五万余人是远远不够的。

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御魏兵,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得留下不少人马。除去这些,刘备可以调动的兵马应该还在十万以上,包括后来加入的五溪蛮夷一万余人。《中国战争史》第四卷认为,刘备的总兵力为“约十万人”。《中国军事通史》也认为刘备总兵力“约近十万”。没有这样的强大军事力量怎么威慑东吴?东吴的十几万人马难道是吃豆腐的?刘备真的被仇恨冲昏了头脑?

据《三国志·文帝纪》卷二所引《魏书》记载:“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两三千匹,出秭归。”这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可以看作是刘备的先头部队,那么他的全部兵马加上中军部队四万人左右,及虎威将军赵云率领的后援部队有近两万人。还是十万人,可以用陈毅元帅的诗给他们打打气:“旌旗十万斩阎罗”。

那东吴一方到底派出多少人迎敌呢?这倒有具体的数字,据《三国志·陆逊传》:“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拒之。” 接下来说这场战役的过程:夷陵之战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猇亭火攻。吴将朱然领兵5000人,走水路截断蜀军后路,放火引起骚乱,跟步兵联合前后包抄,蜀将冯习所督前军四万人挤在山谷,全军覆没。《三国志·吴主传》记载为:“临阵所斩,及投兵降者数万人”。这是“火烧连营”的由来。

第二阶段是涿乡水战。蜀军以已之短斗敌之长,他们的水军本就不敌东吴的精锐水军,此一战可认为全军覆没,“死者万数”。江北黄权部队的后路也被彻底切断,他不愿投降,只好率领5000人投降了曹丕。 第三阶段是马鞍山之战。蜀军被陆逊包围,刘备收拢所有主力殊死抵抗,结果依然如《三国志·陆逊传》所载:“(刘备军)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刘备只能从石门山仓皇逃跑。同时,五溪蛮夷也战败。 这加起来可就六七万了,最后在永安刘备仅率残部数千逃回,所以蜀军战损计在8万以上。

据《傅子》所载:“权将陆议(即陆逊)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应该是有谱的。 “夷陵之战” 仍然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所以才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称为三国的“三大战役”。如果双方人数接近,那战败的刘备也不至于那么耿耿于怀,最后还被活活气死。

经过此战,蜀国元气大伤,后来诸葛亮百般努力,屡次北伐,所能调动的兵力最多也就十五万人左右。 夷陵之战是蜀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多年积攒下来的兵力物力损伤殆尽,前期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因为各种原因凋零了大半,从此蜀汉就走了下坡路。 参考书籍:《三国志》《傅子》《三国演义》《中国战争史》《中国军事通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