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放晒照片夏天简直是对生活的莽撞,太阳从东方升起,升到中天又落入西方,在三十几摄氏度的高温里大家仿佛变成了蜡烛,溶化在路上。

然而那个年代的“三伏天”,居然也是在高温的三伏天里玩摔跤的啊,根本没有什么高温热浪的感觉。

那时还有三伏天。

“三伏”这一节气在中国的气候学上有个很贴切的名字叫做“暑伏”,是中国的传统二十四节气体系中的一个节气,按照日期来说是在每年7月17日至8月6日这20来天的时间里。

而像现代人来说,七月份可是最热的一个月,很多地方的暑假都是从七月开始的,所以七月份在大家的印象中简直就是一片热浪滚滚,到处是大汗淋漓的画面。

而“三伏”节气恰好与养生文化有挂钩,很多古人都认为夏天是人最容易生病的季节,同时也是人最需要养生的季节,而在养生文化中三伏又是夏天最热的时候。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这样的记载:“三伏者,天气炎暑也。

故夏至后,有三伏二九,名曰初伏,此谓三伏尽也。”

在古代,三伏不仅会让人气候上是吃不消,有些急症还会在这个时间更显著,所以养生文化中关于三伏的养生方法可以说是林林总总,但也能从中提炼出一些靠谱的方法。

但是在生活中,像我们这样的草民,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计较三伏不三伏,上班还是要上班,做生意还是要做生意,没有时间特地为了三伏天而调整生活规律。

因为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所以也就没有时间感受三伏天的感觉,但是就在几十年前,其实也不需要去感受三伏天,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们就已经将这个传统节气的生活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三伏天那几十天的生活迹象有哪些?古人的三伏习惯是怎样的?

为什么在没有空调的年代,人们也没有生不如死的感觉,还会在这个时候聚众凉快?

古人的夏日习惯。

古人的夏日习惯、生活习惯是怎样的?

古时候是没有空调的,所以古人就转向用别的方法来御暑了,比如说古人会在门口张起一张“遮阳帘”来遮住正门的阳光,同时还可以让微风经过帘子缝隙流进屋内,御暑又通风。

而关于午睡的事情,古人特别讲究午睡的时间,因为很多地方的中午阳光特别毒,而且容易让人们没劲,所以古人的午睡时间也是非常讲究的。

古人经常说:“慢半拍”

这也是跟午睡有关,因为古人认为,如果在晚上睡得早,醒得早,那么到了中午的时候阳光特别大,这个时候午睡时间其实已经过了。

因此古人中午睡觉的时间大都是上午晚睡醒的,虽然古人家也没有闹钟,但是很多古人家中都是有妇人的,妇人家每天都在做家务,做饭,所以自然也就有了一个自然闹钟的存在,那就是做饭。

因此很多古人都是等家里妻子做饭快好的时候醒来,然后吃饭,接着就准备午睡,反正午睡时间都是在中午的时候,所以按照一般来说就是等到下午阳光稍微小一点的时候起来。

有的人则是趁着这个时候阳光最大的时候在屋子里多开窗户,让家里的气流透透气,同时还可以烘干一下房子里的空气,让潮气飞出去。

而那些更有钱一些的人家,家里还会有专门打扇的婢女,专门为家里的老爷打扇来御暑,所以这个时候老爷就会坐在屋子里的麻椅上休息。

等到傍晚的时候,太阳落得更低了,我国的地处东亚,所以晚上凉风一般都是从东方吹过来的,而西方阳光下的一切也就逐渐变得凉爽下来,所以这个时候老爷们都会写字。

古人的夏日生活就是如此简单,但是他们却通过这种简单的方法,将夏日的炎热给避开了,过得非常惬意。

七十年代的“三伏天”。

七十年代的“三伏天”肯定是没有古人那么惬意的了,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是火车、汽车都发达了的年代,所以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地方,还是会有一些“热岛效应”存在的。

“热岛效应”是指当城市旁夏季间,城市人口增多,交通增多,污染物排放增多,导致城市的环境恶化,城市的温度上升,同时还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减少城市的绿化率。

这样一来,城市内的空气循环就会变差,城市内的积热就会越来越多,城市的气温就会在短时间内就提高很多,所以在七十年代的城市,就算没有空调的施舍,城市的温度也一定会很高。

所以很多大人回忆起小时候七十年代的“三伏天”的时候,都是满脸的辛酸和疑惑,说怎么到了三伏天,虽然天气稍微有点热,但是tempo也没有今天这么热啊!

原因也是因为那个时候城市的空气污染现状更加严重了,所以“热岛效应”带来的热浪也更加严重,所以在这个炎热的七月,有着严重的暑热。

但是人们很快就适应了这个暑热的环境,过起了自己的生活,孩子们还在炎炎的太阳天里爬山玩水呢,更别提什么游泳了。

那个年代的孩子很少有这么高级的娱乐方式,学校里有极少数会游泳的孩子,家里有河流又长的孩子一样极少,所以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躲在屋子里,坐在席子上读书。

所以三伏天那二十几天的时间里,妈妈们会专门帮孩子做一张草席,怕宝宝在坐久了会热,平时还会蘸一点茶叶水在上面,让炎炎夏日的小孩可以好好地读一点书。

后来到了解放后,一些小学才有了夏天放假的制度,所以那个时候的暑假也只是一个月不到,所以三伏天里的学生老师们是真的要割舍不下,再怎么煮不开的的老师们在这个热烦人的时候还是要上课。

但是即使是这样,七十年代的“三伏天”,加上了“热岛效应”的影响,给大家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这个时候的人们还不知道夏天最热的时候是三伏天,所以还是很爽快的当了“热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