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流传很广的名人美谈,像孔融让梨、凿壁偷光等等,在故事中都是谦谦君子一般的人物,而他们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都经常被人提到,时至今日我们大多数人也对孔融和匡衡充满着推崇之情。 那么历史上真的他们是不是和故事中一样谦逊有礼、品性优良吗?还是说曾经的他们确实如故事中那样温良恭俭让,但长大后却变了呢?
三字经中描述“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我们从小就听,彷佛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我们对于孔融这个人的了解和认知就仅限于此,认为这样一个谦逊有礼的人,长大后必然也是如此。孔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汉献帝时担任北海国相,在任期间有过一些良好的政治举措,并且孔融的文采很好,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 而且在史书记载上,大体对孔融的描述都是正面的,在北海为官是勤政爱民,兵败后入朝为官同“奸相”曹操政见不同,最终被曹操所杀,留下诸多美名。但是如果细看历史的话,孔融其实非常符合他小时候陈韪对其的评价:“小时了了,大时未佳”。孔融担任北海国相时,有两场战役可以看出此人没有半分能力,却喜欢装腔作势。
其一是和黄巾作战,打一次败一次,偏偏孔融还主动招惹,最后被管亥率领黄巾军围城,靠着刘备带着一群散兵游勇才给解围;另一次是同袁绍争斗,当时袁绍曹操两大最强势力争斗,袁绍的儿子袁谭率军攻打北海,孔融几乎没有做出什么有效抵抗就被击溃,反而端坐中堂摆出一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可笑场面。 如果只是能力不足,那么还远远不至于说颠覆认知。众所周知孔融的名气来自于谦逊孝礼,但是他曾说过父亲对子女没有什么恩惠,本意就是情欲发泄;同样母亲对子女也没什么伟大的,只是一个盛放的器皿。
此等大逆不道的言论你敢信正是以孝道闻名于世的孔融所说吗?除此之外,孔融担任北海国相时有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年轻人哭坟,孔融竟然直接拔刀杀死,理由却是哭的情感不够,要知道人在极度悲痛时是哭不出来的,可见孔融之荒谬。 孔融的种种不义不孝的举措彻底惹怒了曹操,再加上孔融为了标榜名士气派处处同曹操作对,甚至怂恿好友祢衡击鼓骂曹,最终自作自受,具沦为曹操刀下之鬼。
如果说孔融只是在道德层面有问题,那么接下来所说的匡衡,则是真正干出大量坏事的人。匡衡作为凿壁偷光的主角,一直以来都是被当作刻苦求学、励志向上的典范来宣传,事实上他也确实克服种种困难求学,最后成为一代经学大家。 但是在成名以后的匡衡失去了儿时的初心,一举成名后得到汉元帝的赏识,官场生涯一路路灯,最终当上丞相,获封乐安侯。此时的匡衡却和宦官石显勾结在一起,天天想着怎么扳倒政敌,攒取利益。 当时有位说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西汉名将陈汤,击溃匈奴,甚至将郅支单于也斩杀,立下汗马功劳后准备回京接受封赏。不曾想匡衡很不高兴,认为自己都当丞相了,难道还要让你陈汤骑在我头上?
因为当时朝廷准备给陈汤的封赏远远超过了匡衡的食邑,因此匡衡连同石显一同向汉元帝进谗言,说陈汤在战场上假传圣旨、父丧不归、私分战利品等等,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义之辈,不仅不能封赏,反而要治他的罪。 汉元帝本就是一个没有什么主见的皇帝,听匡衡说得有鼻子有眼就准备治陈汤的罪,还是朝中有良心的大臣阻拦,陈汤最后获封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和战功完全不符合。但是匡衡依旧不满意,在汉成帝时期再次进言,最终将陈汤免职下狱,一代名将晚年只能凄惨而终。
除此之外,匡衡在汉元帝去世后,大肆的打压朝中大臣,甚至曾经的盟友伙伴石显也让他扳倒,这时候几乎是匡衡一人把持着朝政,什么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等等坏事都干尽了。
但是贪得无厌往往正是自取灭亡,汉成帝建始三年匡衡因为过于目无王法,连皇帝都看不下去了,下令抄家革职,曾经的穷小子一跃成为天下最富有的人,而最终的结局依旧是穷小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