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全球工业化历程已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应用普及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后来逐渐扩散到法兰西、美利坚、德意志、俄罗斯等地;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在以电力的应用普及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德两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强势崛起,英、法两个老牌工业化国家则相对没落,日、俄两国也正在迎头追赶;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从美国开始向全球范围蔓延。

伴随这三次产业革命的是三次全球产业链的转移: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其间的1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世界工厂在英国。从第二次科技革命到20世纪60年代这1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世界工厂在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把本国的制造产业迁往国外,从而得以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工厂逐渐转移到亚太地区:60年代最先承接欧美发达国家产业链转移的是日本,到了70年代随着本国劳动力成本的增长使日本也开始向外转移产业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承接日本产业链转移的主要是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和韩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近十年的中国大陆开始承接亚洲四小龙的产业链转移: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在一定程度有就近承接香港产业链转移的考虑,之后又陆续开放了一系列沿海城市以全面承接欧美、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产业链转移。由此我们可以勾画出世界产业链的转移路径:英国→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大陆。

外资企业为什么要在中国投资设厂呢?主要是因为看中了中国的广阔市场、廉价劳动力和工业体系。在中国建厂具体有如下几大优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远低于其本国;中国的环保成本也低于其本国;中国工人的生产效率远大于其本国......然而近年来我国这些优势正在逐渐削弱:目前我国工人的劳动力成本在国际上依然是相对低廉的,但随着印度、越南等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日益加深已使发达国家的企业找到了可以替代中国工人的廉价劳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也使我们对环境保护越发重视,所以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环保成本目前也在逐渐增加。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土地价格的上涨使在中国发展的外资企业的生产成本在不断提升。在这种形势下近年来陆陆续续有外资企业从中国撤离。那么这些撤离的外资企业去了哪里呢?主要是去了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尼、印度、孟加拉国等东南亚以及南亚国家。这是否说明全球产业链正从中国大陆向东南亚、南亚地区转移呢?如果从趋势上而言的确如此。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正在逐渐丧失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呢?至少到目前为止似乎还言之过早。目前联合国对现代工业体系的分类包括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而中国现有的工业体系已涵盖全部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因此成为全球工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纵观世界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和三次全球产业链转移不难发现:当某一地区的工业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原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加几乎必然会出现产业链转移的现象。

尽管迄今为止全球产业链已经历了从英国到美国再到亚太地区的三次转移,即使在亚太地区内部也经历了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大陆的转移,但实际上如今全球真正能玩转工业化的国家其实就只有七个: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英国、法国。这七国之中有五个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起就开启本国工业化进程的,日本也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迎头赶上的,只有中国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追赶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潮流。

所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当今世界七个主要工业化大国中是最晚的。像中国这种在起步晚的状态下迎头赶上老牌工业化强国的例子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充其量也就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起步的日本能追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老牌列强可以算一例,但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比日本又晚了80年左右。和中国一样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工业化起步的国家迄今为止没任何一个能像中国一样赶上老牌工业化强国。由此可见要追赶老牌工业化强国是何其艰难的。

如今正在承接从中国转移出来的产业链的东南亚、南亚国家中印度无疑是规模体量最大的:印度的国土面积约为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在全世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位居全球第七位。得天独厚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印度成为耕地面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国家。国土总面积还不到我国一半的印度却拥有153.5万平方公里的耕地面积,这占全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的10%左右,比我国还多出了3万多平方公里。

在矿产资源上印度也是一个极其丰富的大国:铝土储量以及煤、重晶石、铁矿石的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钍矿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12%。印度人口高达13.24亿,是全世界仅次于中国的第二人口大国。印度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看起来似乎足以支撑起印度的工业化进程,然而印度迄今为止依然只是一个半工业化国家:就连号称印度第一艘国产航母的维克兰特号也是由法国设计蓝图,部分设计由意大利完成,相控阵雷达来自以色列,舰载机来自俄罗斯。

印度是于1947年8月15日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的,1950年1月26日印度由自治领改为共和国。从印度的建国时间上看和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10月1日是比较接近的。上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的工业化进程几乎是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甚至可以说印度还具备一定的优势。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代领导人曾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和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工业化底子几乎就是一片空白。相比之下印度独立后实际上接管了从铁路、矿山、钢铁到市政设施等所有英国殖民政府的遗产。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已经经历长达几十年的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和革命战争,相比之下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其实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在主要工业产品和原料的产量数据上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同样落后于刚独立的印度。1949年中国的发电量是43.1亿度,印度则是49亿度。

此外1949年中国的粗钢产量是15.8万吨,印度是137万吨;1949年中国的生铁产量是24.6万吨,印度是164万吨;1949年中国的煤炭产量是3243万吨,印度是3220万吨;1949年中国的焦炭产量是54万吨,印度是191万吨;1949年中国的原油产量是12.1万吨,印度是25万吨;1949年中国的天然气产量为0.07亿立方米,而印度当时还没开发天然气资源;1949年中国的化肥产量为0.6万吨,印度为2万吨;1949年中国的硫酸产量为4万吨,印度为10万吨......

在当时的主要工业产品和原料的产量上中国只在煤炭、天然气、烧碱、纯碱、纸板这五项上略占优势,然而印度却在其他指标上对中国占据着倍数优势。所以在上世纪50年代两国工业化起步阶段印度实际上占据优势的,然而时过境迁之后如今的印度依然只是一个半工业化国家,相比之下中国如今已成为全球工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为什么如今印度的工业化进程会远远滞后于中国呢?主要是因为印度所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制约了印度的工业化进程。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在干同一件事——土改。当时亚洲各国的土改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新中国和朝鲜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土改,一种是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资本主义模式的土改。目前看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土改大体上都是成功的,相比之下印度的土改对社会改造和基层政权的渗透是相当有限的,也就是说印度对原有土地关系的改革不够彻底,所以在印度这个有着太多传统的小农经济因素的国家就不可避免会出现工业化滞后的现象。

现代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产业工人群体,所以新中国在推行工业化的同时也致力于开展全国范围的扫盲运动。1949年中国的5.4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以上,然而如今中国的文盲率已降到5%以下。相比之下印度却有着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失学儿童,印度成年人的文盲率占全世界的37%。尽管印度有十亿以上的人口,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然而有相当规模的人口属于绝对赤贫的文盲或半文盲,又怎么可能为工业化进程带来人口红利优势呢?

供电、供水、供气以及运输条件是否完好决定着工厂能否开下去。有着“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多年一直致力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之下城市街道上各种车辆混行、火车顶上攀爬着一大群人这些画面似乎已成为很多人对印度的固有印象。尽管近年来印度的经济总量在飞速增长,然而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极为落后的。世界经济论坛最近一项《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被调查的148个国家中排名第85位。

延续千年的种姓制已成为制约印度社会发展的一大桎梏。比姆拉奥·拉姆吉·安贝德卡尔作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双料博士学位的贱民在回到印度后所感受到的却依然只有歧视。这种森严的身份等级意识实际上制约了人民在创造力上的发挥。同时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女性都和男性一样主动参与社会竞争赚钱养家时印度女性却已然只能过着相夫教子的传统生活。这意味着占印度人口一半左右的女性几乎不能直接为印度的国家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做出任何贡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