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话三国,必先说诸葛”,足可见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他智慧超群,《隆中对》是天才的战略家出山的宣言。赤壁之战、借东风、木牛流马……都是他超凡智慧的显现。初出茅庐,隆中对策,诸葛亮率军南征,平息变乱,所到之处,连战连胜。 而他和刘备之间的关系更是被称之为是“如鱼得水”,大家也都知道,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历史典故。而在托孤之时,刘备更是说到“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众人也都知晓,刘禅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庸主的典型。因为其的小名叫“阿斗”,更是被称之为是“扶不起的阿斗”。可是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托孤时的嘱咐,取而代之呢。并且深知自古以来,少主重臣,就是一对冤家,能够和睦相处的极少,更多的还是以悲剧告终的诸葛亮,为了打破这个定律,实现双赢,他选择了北伐。离开权力中心,给刘禅空间,可谓是操碎了心。 那么这又是为何呢?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他和曹操的对比,就知道我们被骗了。曹操的头衔是什么呢?封武平侯,丞相,领冀州牧。诸葛亮是,封武乡侯,丞相,领益州牧。武平侯和武乡侯都是县侯,他们两个担任的丞相都是开府的丞相,冀州和益州都是当时的大州。

从外在的因素讲,诸葛亮与曹操做的都是大汉的丞相,两人都有强烈的意愿要实现统一,并都切实付出了努力和行动。两人都切实控制着其所在的朝廷的大权,都具备废掉皇帝自立为帝的条件,却都没有去做这一步,而是执臣节以终。 从内在的因素讲,两人施政的主导思想都是法家思想,及峻法督责臣下。可谓是职务身份等大为相同,但是自古以来,把两人放在一起对比,一般人心中都会认为一个是大忠,一个是大奸,是对立的两极。那主要是因为对曹操而言,他不废汉献帝以自立。

那是因为这样(以丞相身份挟天子以令诸侯)对自己最有利,本势力内部有很多人是因为忠于汉而才为他曹操作战的,如果曹操称帝,内部肯定会发生叛乱等。只要汉献帝还在,他出兵讨伐就师出有名,还可以以汉献帝的名义分封对方令其听命。 然而对诸葛亮而言,他也不是忠诚于汉王朝,而是忠诚于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是忠诚于刘备的王朝。他的后主刘禅犹如父亲般设身处地的着想,处处考虑。所以在众人的心中,曹操是以下犯上,傀儡皇帝的奸臣。而诸葛亮是辅佐皇帝的忠臣。其中寓意再明显不过,而其也留下了英明等的声誉。

在诸葛亮死后,季国的军士和百姓都异常悲痛,纷纷在路边祭奠他。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但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而帝王破例给臣子官方立庙,千年以来就出了刘禅对诸葛亮这么一回。蜀汉灭亡之后,蜀中百姓便在成都为诸葛亮修建了武侯祠。 时至今日的诸葛亮,在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是智慧的代名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多少的人名事迹,淹没在涛涛的江水之中,但是总是有些人让我们不能忘怀,总有些事让我们不能忘却。他们的精神事迹一直留在我们心中,以史为鉴、不忘初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