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古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在中国古代你要想彻底的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李白曾经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是科举之难又有谁能够知晓其中的心酸呢?清朝《聊斋志异》的大才子蒲松龄终身为了科举而奋斗,可是始终没有求得一官半职,宋朝风流才子柳永屡次考试落地,只得醉心于青楼之中,留下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诗句。

现在关于进军赶考的书生形象,很多都以为是电视剧里的那种穷酸秀才,然而大家有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古时候的书籍是很珍贵的,不像现在这样随处可见,“书中自有黄金屋”等话语不是一句空话,一个家庭供养一个读书人要花费多少钱不得而知,光书籍可能就是很大一笔钱。 所以像电视剧之中穷酸书生进京赶考的场景在历史上寥寥无几,虽然有寒门出头的例子,比如范仲淹,但很多人的家世还是不菲的,至少也算中产阶级吧。 那么古时候书生进京赶考,身上肯定会带很多盘缠,这其中包括了旅宿费、打点交际,古时候又没有银行卡不能把钱存在银行卡里,带着这么多钱上京无疑很招摇,难免会遇到那种穷凶极恶的土匪,为什么历史上却很少有土匪敢打劫读书人呢?对此你是真的不知道古时候读书人地位有多高,因为当时书生腰间都会别一块牌子,这块牌子足以震慑所有土匪。 奉旨赶考,谁敢抢? “士农工商”四个字足以代表了古时候读书人的地位,古时候的小民从事的行业无非是这四种,其中士代表很简单,士又可读作“仕”,在古代是入仕的意思,所以经常把读书人称作士子、士人。 在历朝历代,就算是魏晋时战乱频繁,然而那些逐鹿中原的君王要想站稳脚跟首先要做的就是稳住士人团体,只有优待士人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可以为其出谋划策。曹操就是这样子,虽然一方面打压世家,一方面他又要善待士人。 古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也可以说“得士人得天下”,无论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背后都有士人集团的支持,而赵匡胤建立大宋之后更是定下了“与士大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古代士人团体地位之高显而易见。

当时进京赶考的读书人官府都会给他一个腰牌,挂在中间,这个腰牌字面意思就是“奉旨赶考”,也就是说这个读书人是接到圣旨进京的。 出入任何地方可以说是畅通无阻,而且当地官府甚至还会特地安排这个考生的一切事宜,因为考生一旦被劫持就意味着他当地治安工作不行,所以官府出面土匪还真不敢动考生。 而且这背后的“奉旨赶考”更是意义非凡,很多土匪都是活不下去才当土匪的,他们也知道什么人该惹,什么人不该惹,像这种事情就是绝对不敢惹的,否则的话下一秒他们可能就会被官府打压,这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故而当时进军赶考的士子是腰缠万贯,可是土匪绝对不敢惹他们。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而且更主要的是,土匪之间也有一些行规,在当时谁要是敢违反了这些行规可能会被其他土匪群起围攻,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允许打劫读书人。 之所以会订立这样行规一方面也是担心官府会来严查,毕竟有时候土匪的存在是古时候官府默许的,养寇自重是这么个道理,可是官府也并非一味纵容,一旦惹了他们的底线可就没好果子吃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古时候读书人地位比较高,就算是土匪也很看重读书人,经常也在电视剧之中看到,抓到个读书人直接把他提拔为二把手等等。

而且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是,假设抢了这个读书人,可是好巧不巧的是之后读书人将来高中了,正好到这附近当官,那么这个时候就会是新仇旧恨一起算了,对于土匪来说他们也需要生存,这种事情还是小心为好,就怕有命抢没命花不尴尬了吗。 所以古时候当土匪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得有眼力见,知道什么该抢什么不该抢,否则可能招来杀生之祸。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